一句承诺 世代坚守
作者: 吴维满
7月初,在盘州市胜境居委会龙家沟山头的一座坟墓前,十几位外地游客手捧鲜花前来祭拜。“朋友们,这座墓里埋的是红军烈士赵文荣。没有红军先烈们打江山,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烈士故事的人叫邹广阳,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今年74岁。1983年,其父亲邹学孔弥留之际留下的“为赵叔叔守墓”的遗嘱深深扎进了邹广阳、邹广周兄弟的心坎,兄弟俩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守护红军烈士墓,至今已有40年。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2022年全国“诚信之星”,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胜境街道居民邹广阳、邹广周兄弟光荣入选。记者在盘州市委宣传部代思函和胜境街道宣传委员杨云燕的帮助下拨通了邹广阳的电话,聆听邹家80多年来接力守护红军墓的感人故事,领悟邹氏兄弟守信践诺的大爱情怀。
家训:先祭英烈,再拜祖宗
1983年,邹家第一代守墓人邹学孔因病去世,弥留之际给邹广阳、邹广周兄弟俩留下了“为赵叔叔守墓”的遗嘱。从那以后,“先祭英烈,再拜祖宗”就成了邹家几十年来不变的家训,更是他家每一个人以最朴实的方式祭奠英魂的真情实感。
平日里,邹广阳、邹广周兄弟每隔几天都要轮流到红军墓去清理杂草、打扫卫生,给前来祭奠先烈的人员义务讲述红军的英雄故事。每逢清明、除夕等重要时节,或是外出务工子女返乡相聚之际,邹家兄弟都要带着一家几十口老小到墓前祭拜,然后再去自家祖坟祭扫。
“40年来,清明和除夕组织全家老小祭扫红军墓,从未间断;先祭英烈,再拜祖宗,顺序从未改变。今后也不会变!”电话中邹广阳的贵州口音浓得让出生在近邻四川的记者都听不太懂,但他的语气是那样的真诚和坚定。
“前两年疫情期间,各地城乡都要求群众尽量居家以减少聚集,特别是2020年的清明节正值全国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影响到你们两兄弟的守护工作没?”可能是上了年纪,记忆力有所下降的缘故,邹广阳想了好几分钟后,口吻颇有些高兴地讲了一个故事。
2020年3月31日,邹广阳拉着8岁的曾孙邹皓轩,早早地来到胜境街道办事处胜境村村支书刘龙辉的办公室门口等候,鉴于该村及周边没有病例为低风险区,要求村委同意让他们曾祖孙俩去为红军烈士赵文荣扫墓。得到村委的同意后,邹广阳在按村委要求做好自身防护、自我防范后,带上早就洗净晾干的抹布和几天前就备好的香蜡纸烛、水果糕点等祭祀用品,带着8岁的曾孙邹皓轩前往红军烈士赵文荣墓地祭奠。“叔叔,我又来看望您了,您好好安息吧!”时年71岁的邹广阳一边在碑座上放上水果、香烟等祭奠品,一边像往年一样跟“赵叔叔”说话。
“我8岁重孙(当地方言,即曾孙)邹皓轩拿起抹布擦拭墓碑,操起镰刀割掉坟头上的杂草,可以说我们邹家第五代人真正参与了红军烈士墓的祭扫。我也实现年年清明扫墓不间断的心愿,真是好高兴呢。”邹广阳说着说着还“嘿嘿”地笑了起来,隔着话筒都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那种高兴和如释重负的劲儿。
初心:保护红军,不惧险恶
“当时,我父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收留红军赵文荣的,那个时候非常缺医少药,我父亲就到山上挖草药为红军疗伤,可是,大概过了2个月,红军赵文荣还是去世了。”邹广阳说话的语气不无惋惜,“我父亲就买了口棺材,把赵文荣埋在家对面的山上。那以后,我父亲每年都要给他上坟扫墓。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们来,他说赵叔叔就是我们的亲人。”
听到这里,记者瞬间就对邹氏兄弟的父亲邹学孔肃然起敬。邹家和这座红军烈士墓究竟有什么渊源?记者从盘州市委宣传部提供的相关资料中找到了答案。
1936年3月28日深夜,睡梦中的邹学孔被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几名佩戴袖标、肩章的小青年来到他家,将一个伤员交给他后说:“请你帮忙照顾一下,让他养养伤,伤好了他就离开。”说完,几名青年就走出门,消失在夜色中。时年29岁的邹学孔,是一名“保长”,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他惊了好久没回过神来。在与这名伤者的交谈中,邹学孔得知,这名受伤的青年名叫赵文荣,时年18岁,是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的一名战士,在云南省富源县城东门外遭遇敌机轰炸,身负重伤,当晚大部队驻扎胜境关一带,就被战友托咐给了邹学孔。
上过私塾、思想开明的邹学孔深知,以当时自己的身份,一旦收留红军伤员的事情暴露,恐怕危及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会连累许多亲人。但他还是冒着危险,毅然把赵文荣藏在了家里。为了给赵文荣疗伤,邹学孔一家省下不多的细粮给伤员吃,增加营养,他还上山采药、到云南请郎中为伤员治疗。尽管邹学孔给了赵文荣悉心的救治,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了,赵文荣的伤势持续恶化,于2个月后牺牲。赵文荣牺牲后,邹学孔花钱买了一口棺材,请了寨上几个关系较好的青年抬到他家对面的小山上,为赵文荣垒了一座没有墓碑的坟。
1954年,邹学孔为赵文荣的坟墓添土立碑,还亲手撰写“红军烈士赵文荣之墓”的碑文。这时,人们才真正知道,当年他收留并安葬的人,原来是一名红军战士。乡亲们在敬仰邹学孔的同时,也把安葬赵文荣的山头的小地名改成了“红军坟”,并开始有了村民和学校师生加入祭扫的行列。1991年,上级拨款为赵文荣修葺坟墓并更换墓碑;200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上级再次拨款整修了墓前台阶,供瞻仰凭吊;2016年,被公布为“盘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岁月走过87载,赵文荣与邹学孔已成故事中人,但邹家人的后代,却在坚持着、传承着守护红军坟的初心与情怀。据多次到现场调研的盘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就连当年赵文荣藏身治病的老屋,依旧保留着。过年过节时,邹广阳、邹广周兄弟都会做上一桌菜饭,在老屋里供奉,恭请“赵叔叔回家吃饭”。而按当地习俗,正月上坟拜年,清明上坟挂青,中元坟前烧纸……从未落下过一次。
不惧危险,保护红军,为革命出力,这是邹家第一代守墓人邹学孔朴实的初心,也是邹家与这座红军烈士墓的渊源。
传承:践诺履约,世代守护
“父亲这一生没留下什么家产,只留下这一个遗嘱:守护好红军烈士墓!为红军烈士守墓,是我们全家的责任,更是骄傲。”邹广阳说,“守护红军烈士墓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事,也是一种精神延续,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他是你们的叔叔,一名为老百姓打江山的红军烈士,我的兄弟!他是我们的亲人,我老了,你们要去看他,给他扫墓、烧纸……要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果他的家人来找,可以让他们把遗骨带走,坟墓留着。”邹广阳妻子胡小菊,至今还记得公公临终前留给一家人的嘱托。
老父亲的一句嘱托,成为了邹广阳、邹广周两兄弟的永远惦念。平日里,邹氏两兄弟总是隔三差五地来到赵文荣烈士的坟墓,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坟头培土,鞠躬缅怀,用邹广阳的话说,“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红军烈士‘家’里干干净净!”每逢清明、除夕等时节,按当地习俗,村民邹广阳会与弟弟邹广周带着儿孙、曾孙辈一家4代近30口人,带上香纸、水果、糕点、煮熟的鸡蛋、腊肉等,来到坟前跪拜、祭奠。每当此时,邹广阳总会在坟前讲讲当前大好形势,讲讲红军故事,既让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听到现在生活多么美好,庆幸他们当年的牺牲没有白费;也是让满堂儿孙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希望他们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奋斗。
如今,守护红军烈士赵文荣坟墓的邹家,从邹学孔开始,已经跨越了五代人87载。
邹家的第三代扫墓人、邹广阳之子邹忠文说,就连住在云南的姑妈,每次回来时,也要去山上看望“赵爷爷”。邹忠文和邹树生等兄弟姐妹长年在外务工,但每年清明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回来为红军爷爷扫墓。第四代扫墓人邹帮友是从小听着赵文荣烈士的故事长大的,年轻人在父辈的影响下,一直默默沿袭着“先祭英烈,再拜祖宗”的家训,外出务工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红军烈士墓前祭扫。
“守护红军烈士墓本来是我们邹家应该办的事,国家还给了我‘全国诚信之星’这么高的荣誉,感谢党!感谢领导!我年纪越来越大了,总有不能上山扫墓的那一天,所以我要求我的孙子们一定要牢记家训,为红军祖祖(当地方言,意即爷爷的父母亲及以上)守好墓扫好墓,邹家世世代代都要这样做!”面对获得2022年度全国“诚信之星”荣誉有什么感想的提问时,邹广阳朴实的话语让人坚信:诚信的力量必将助力邹家世代的坚守!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