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绽放天府之国
作者: 李凤紊
编者按:
“江山秀丽骄人目,天府之国福无边”,有着三千年“天府之国”历史的四川,有独特美丽的自然山水,有多姿多彩的历史,有各具特色的城乡形态。这里是文人故里,这里是将帅之乡,这里也是新时期文明实践之花绽放的地方。走进巴蜀大地,处处澎湃着文明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明实践的队伍,汇爱成川,力量无限。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和重大决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伟大工程。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大能力”的要求,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省上下掀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热潮,已实现全省183个县、市、区中心全面覆盖,结合各自特点创新了一系列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和亮点做法。其中,北川县“三堂三队三式”宣传宣讲、隆昌市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四个一”工作法等案例,曾被中央文明办宣传推广。
以理论宣讲为种,
使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学习传播科学理论,是党中央赋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当下,四川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同时,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羌寨院落、田间地头等,与群众面对面互动交流,通过全面广泛、形式多样、深入生动的宣传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及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人心。
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上五村西窝羌寨文明实践点,北川文化志愿者、羌族非遗传承人梁元斌用“打岔”表演,将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传递给当地群众,梁元斌唱得有劲儿,村民们连连叫好,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而这还仅仅是北川深化拓展“三队三堂三式”理论宣传宣讲的一个缩影。
北川县还针对民族山区特点,利用岁末年初务工群众返乡和乡村文化活跃等有利时机,依托县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服务队伍,采取“三队三堂三式”方式,以小切口阐述大道理,以新形式传播新思想,增强理论政策宣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组建结亲宣讲队、草根宣讲队、羌山雏鹰宣讲队,开办微课堂、红色悦享讲堂、大禹智汇讲堂,探索故事式、演艺式、指尖式等“土味”宣传宣讲方式。
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是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的10个试点县之一,借助融媒体“发射塔”宣传优势,发挥文明实践“蓄水池”调度功能,创建“向阳而声”、“仁和家风讲堂”品牌微课堂,线下宣讲时录制视频、网络媒体广泛推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理论政策和主流价值风尚第一时间送到群众面前,实现“大县大宣讲”。
宜宾市翠屏区组建11个区委宣讲团和“一曼事迹”宣讲小分队等7支特色队伍,持续优化“空中课堂”“田园党校”“手机讲座”等宣讲载体,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等开展分类分众体验式学习宣讲1500余场、受众25万人,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的温度、思想的魅力。
雅安市整合文化院坝、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阵地,打造汉源县“崃山红”宣讲团、石棉县“启明心”宣讲团、宝兴县“藏汉双语”宣讲队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接地气的宣讲品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志愿宣讲,深化“感党恩、爱雅安”主题活动。
遂宁市建立了千人宣讲人才库,组织道德模范、人才专家、优秀志愿者组建宣讲小分队,打造一支能讲、会讲、善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宣讲队伍,深入机关、学校、社区、田间、院坝广泛开展“遂言遂语”宣讲活动,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
在四川,这样鲜活出彩、入脑入心的基层理论宣讲还有很多,让宣讲声声入耳、句句入脑,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以志愿服务为根,
使文明之花茁壮成长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四川各地全面拓展志愿服务队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落实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真正为民服务,解决群众心中的“急难愁盼”,守护好每一张群众的笑脸。
“奶奶,这是您家的‘大运会盲盒’,请查收。”今年暑假,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沈思丹忙得不亦乐乎。为社区居民派发“大运会盲盒”、为户外劳动者送上解暑饮品、参与文明餐桌劝导,这些志愿服务活动,是四川省成都市“友善成都,美在志愿,每周一小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数万名加入“每周一小时”项目的志愿者,把志愿服务化作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助力成都的文明实践建设。
隆昌市开展“花儿微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联合17个部门,围绕妇女儿童开展“莲姐讲家风”“莲姐亲子汇”“莲姐慧学堂”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各类知识讲座400余场次,服务群众15万余人次。开展缝纫、月嫂等实用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帮助3.6万余名妇女提升技能。
自贡市在各区、县建成“1+8+N”的志愿服务队伍,乡镇、村建立“5+N”志愿服务队伍,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建立1支及以上具有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市共建立“568”“釜溪盐工”“盐未·龙情微笑”等各类特色志愿队伍3000余支,实名注册志愿者50余万人,三级志愿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攀枝花市结合地方特色,打造“文明实践力量,闪耀花城星光”“文明实践手牵手,志愿服务心连心”等市级品牌,“我的西区,我的家园”“承千年乡愁,沐米易时光”等县级品牌,以及“相约星期四”“快乐驿站”等社区品牌,开展社区家政、心理疏导、扶老助幼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9.66万人次。
四川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精准把握需求,精准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明实践活动的满意度、参与度,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亮点纷呈,特色鲜明。
以移风易俗为枝,
将文明之风吹进城镇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四川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推移风易俗、基层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隆昌市古湖街道古宇村村民杨小芳正琢磨着用手里的“积分”去爱心超市换点什么。参与环境整治公益活动可积0.5分;参与民主管理村民大会可积1分;坚持门前“三包”,做到房前屋后干净卫生、摆放有序,每月可积5分,杨小芳现在的积分已经超过了100分,她开心地说:“又可以换一些食用油、米、香皂之类的生活用品了。”
小积分能撬动大文明,隆昌市以文明实践积分管理为杠杆,推行“一约、一卡、一市、一榜”文明实践积分管理,通过村规民约、村民积分卡、爱心超市、善行义举榜,定规则、建台账、兑奖品、树典型,吸引更多资源融入文明实践活动,建立起有效管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激励机制,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导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山水环抱、绿树成荫、村道宽敞、楼房林立,生动地勾勒出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蟠龙村美丽乡村幸福生活的图景,作为一个曾经以煤矿开采为主的“煤矿村”,蟠龙村如今已成功蝶变为乡村旅游“网红村”。蟠龙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建了党员义工队、红白理事会、新村民志愿服务队等7支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走出了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共促之路。
宜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队长、党员代表为成员的移风易俗先锋队,由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移风易俗宣传队,由村民兵组成的移风易俗巡逻队以及由乡贤组成的移风易俗劝导队,有效做活了移风易俗,育实了文明乡风。无论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户户上墙的村规民约,还是民风淳朴的乡里乡亲,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阿坝州完善村史馆、志愿者队伍、道德积分超市等,积极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孝善和俭”道德传扬活动,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强化村规民约建设,让“不比钱多比孝顺、不比漂亮比善良、不比家境比和睦、不比排场比勤俭”的道德氛围在全州蔚然成风。
什邡市红豆村依托文明实践站传承国学文化,打造月老讲堂,传播新时代婚嫁新风尚,实现“文明实践+旅游经济”互通共赢。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之花正在川蜀大地处处开放,全川以更加坚定的主流价值、更加高扬的道德旗帜、更加清朗的社会风气,探索着一个又一个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经验路径,催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蜀地故事,凝聚成一股股奋进的力量,不断开创全省文明实践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