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阵地
作者: 彭能超
四川成都简阳市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范本。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努力建设现代化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阵地。
把引领群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本导向
建好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指挥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群众掌握理论、群众运用理论的生动局面。简阳市搭建中心主任、志愿服务总队长由市委书记担任,实践所、站负责人由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兼任的三级组织体系。通过中心主任办公会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列出所长、站长、文明实践专管员“任务清单”,按照“村实施、镇调度、市考评”运行。建立“联系指导、供需对接、分类培训、项目发布、考核激励”等机制,联动部门(单位)对市域内各级各类资源进行“激活、整合、下沉、共享”,统筹建立“9+N”个服务平台,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使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相结合。
建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中心。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要力量,把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群众的主要方式。简阳市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党员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等8支常备志愿服务队伍。培育“预·健”健康志愿服务队、“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雄州“文明餐桌”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各领域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邀请省、市理论名家,调动本地党校教师、思政课教师、机关干部等资源,吸纳乡土文化人才、百姓名嘴和广大年轻人加入理论宣讲队伍,建成政治素养强、行业层次多、年龄结构多元、人员分布合理的宣讲队伍。聚焦城乡群众所思所感所盼、生产生活实际,用党的创新理论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实现思想引领。
建好坚定自信、团结奋斗的信仰中心。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播普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观点。线上依托“文明兴蓉”平台,简阳发布、i简阳、文明简阳等政务新媒体,构建文明实践“网络E家”,制作结构简洁、思路清晰、画面精美,满足年轻人艺术化、场景化、碎片化、速读化和个性化的阅读习惯的图文、视频,全方位提高科学理论传播的时效性、覆盖面和宣传质量。线下以传统摆摊形式创设“理论集市”,涵盖创新理论抢先知、政策解读面对面、道德模范事迹展、理论学习达人秀、红色经典微电影,编排情景剧、三句半等本土特色节目,在百姓身边演,在百姓身边唱。通过传播普及,使广大群众坚定信仰、增强信心、凝聚力量。
把带动群众作为推进文明实践落地落实的基本路径
倡导群众按需“点单”。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文明兴蓉”小程序、“学习强国”学习小站、“i简阳”APP、“文明简阳”微信公众号、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畅通需求反馈渠道,及时收集汇总群众诉求,分级分类制定服务“菜单”。围绕群众所思所盼策划推出“送你一朵小红花”“桃花树下谋振兴”“书记下午茶”“争做文明铲屎官”“文明巡演大看台”等接地气、受欢迎的文明实践活动。参与活动同时,邀请群众对活动进行星级评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根据评估情况改进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实现群众从“运动员”向“发令员”到“裁判员”转变。实现群众需求“在家门口”就能收集,新的思想和政策“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身边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组织群众自主“设计”。面向社会设立项目孵化奖补资金池,完善“主管单位+专家+市民代表”项目评选和支持机制,鼓励群众自主设计主题性和常态化文明实践项目,在文明实践站点落地、评估、推广。一方面中心“自上而下”整合市域内科技、教育、文化资源,联合文明单位、社会组织、群众代表,设计推动项目落地实践所、站。另一方面中心“自下而上”对实践所、站的项目进行诊断和优化,推动项目升级为特色或品牌项目,并尝试向其他站点推广。已推出“幸福简阳 文明有‘礼’”“益路童行”“城市小小讲解员”“农耕文化体验日”等一批群众参与设计,能持续、见实效的文明实践项目。
鼓励群众登台“唱戏”。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深入推行“所(站)+群众组织+志愿者”实践模式,让实践所(站)“搭台”、志愿者“唱戏”。组织开展五美庭院、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表扬活动,通过村民议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用好道德评议会摒弃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等农村陈规陋习。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设立志愿服务“积分超市”,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获取积分,积分可兑换奖品或与集体经济分红挂钩,引导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通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弘扬时代新风,着力构筑群众美好生活的“文明家园”。
把服务群众作为打造文明实践阵地的基本遵循
打造群众可及可达的服务窗口。以1个市级实践中心、22个镇(街道)实践所、291个村(社区)实践站三级架构为基础,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文化馆、图书馆、规划馆、文体广场、科普教育基地、红色基地等市级公共服务阵地,盘活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资源,延伸到田间地头、凉亭树下、农家院坝等百姓生产生活中常去的地方,变成文明实践新阵地。目前全市已建立文明实践基地(点)1381个,形成以点带面、中心辐射、各层次领域扩充的全矩阵阵地构架,实现“文明实践,出门可达”。
打造群众可感可享的服务空间。统一文明实践标识,按照《成都市党群服务阵地基本规范2.0 版》要求,对文明实践阵地形象外观进行优化、美化、亮化。统一使用文明实践“蒲公英”标识,将“蒲公英”标识融入各类装饰、各种场景,让“蒲公英”标识成为每个文明实践阵地的显著标志。加快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取得新实效,切实把社区打造成为“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社区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温馨家园。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变隔离式办事柜台为开放、互动的窗口服务,实行“一室多用、错时使用”,使服务用房面积占比提高,使用时长延长。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空间布局更优化、提供服务更贴心、市民参与更广泛。
打造群众可信可亲的服务品牌。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集成宣传展示、学习教育、为民服务、活动组织等多项功能。结合“糖厂岁月甜蜜雄州”“千古琴声坚守传承”本土特色文化,打造“群众最愿意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理论知识与生活趣味相结合,让组织活动与群众休闲相吻合,让红色氛围与温馨环境相融合。形成“文明实践一条街”“明道学堂”等阵地品牌,“古琴雅集”“‘甜蜜蜜’文化游园会”等活动品牌,“东滨老年战斗队”“曾大爷家电维修服务队”等队伍品牌。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作用。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