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绽放光彩
作者: 张媛媛工业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产保护事关国家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综合规划与管理机制、规划冲突和开发压力并存、社会意识和参与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等。
针对以上问题,朱文秋建议如下:
一是强化保护力度,出台工业遗产保护条例。尽快制订相应的地方性和行业性政策法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毁加以限制,防止重要工业遗产在尚未认定前被拆迁或损毁。对各类工业遗产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条例。着重保护濒临消失的工业遗产,如濒危建筑、场馆等。
二是利用科学技术,建立数字化档案,提升工业遗产保护水平。通过数字化存储手段,利用激光扫描等技术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三维扫描,生成精确的数字模型。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工业遗产的过去面貌,展示工业遗产的历史场景和文化价值,增强游客体验和教育效果。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情况、访问数据、游客需求等进行分析,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细化保护措施,激发公众参与,健全工业遗产保护法律体系。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工业遗产保护,加强监管和管理。制定包括认定、修缮、加固、维护、开放、利用等工作的详细保护实施方案。鼓励公众参与工业遗产保护,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更具广泛性和科学性。

四是制定评价体系,注重科学评估,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监督机制。制定评价指标和标准,确定评价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指标和标准,包括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结构状况、社会影响等方面。设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便于对工业遗产保护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和比较。
五是加大经费保障,依托政策扶持,实现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基金或专项资金,明确资金来源和用途,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透明度。提供财政补贴或奖励措施、范围、标准,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工业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