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

作者: 何新华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0
开条

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边,运河文明浸润着这片土地。“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连城则百货萃止,两河而万艘安流”,是历史上临清的真实写照。

运河的漕运经济催生了临清独特的市井饮食生态。美食也有手艺人,他们择一城、学手艺、守一生,满足着临清人的味蕾。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1
盘条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2
抻面

每位手艺人背后都有鲜活的故事,有的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有的则在创新与传统间寻找突破。在拍摄过程中,我学会了耐心倾听,学会了尊重每一位手艺人的节奏,力求在最真实的状态下记录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张玉振和他的手工挂面

据说,临清康庄空心挂面起源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兴盛于清乾隆年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康庄空心挂面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包括和面、揉面、醒面、开条、抖条、搓条、盘条、抻面、风干、包装等多个环节,整个流程需要8到12个小时。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保证了挂面的口感和品质,也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3
晾晒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张玉振就是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并拉扯大了一双儿女。现在,虽然很多做挂面的程序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了,但是68岁的张玉振却依然坚持用传统的纯手工方式来制作挂面,他说:“阳光晒过的面比烘出来的面更多了些独特的味道。”

周海洲和他的托板豆腐

托板豆腐的起源便在山东临清,其名称来源于独特的售卖方式:卖主将切好的豆腐放在一块特制的长方形木板上出售,客人就直接以托板为餐具,就餐因此得名“托板豆腐”。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4
选豆子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5
烧地锅

托板豆腐的制作工艺讲究精细,选料严格。首先,选用上等黄豆,经过脱皮、水泡后磨成豆浆。随后,将豆浆倒入锅中烧开,加入卤水精心点制,使豆浆凝结成块。接着,将豆腐脑舀入模架纱布内,用纱布叠包并压上重物,沥出多余水分,最终制成白嫩细腻的托板豆腐。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影响豆腐的口感和品质。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6
挑豆腐皮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7
出豆花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8
顾客品尝托板豆腐

周海洲是临清周记托板豆腐的第三代传承人,自幼便跟随长辈学习制作豆腐的技艺。

宋益景和他的白仁

白仁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精选产自沙土地的无公害、纯绿色的优质花生为原料;经过去皮、浸盐、晾晒、油炸、挑拣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每一步都需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色泽鲜亮、个头匀称、口感香脆。

2010年,刘垓子白仁被列入聊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益景是刘垓子白仁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对原材料的挑选、加工技艺等不断进行改进,以求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9
选料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10
滤渣

田振乾夫妇的豆腐脑

临清有众多的豆腐脑早餐店,每天清晨都是座无虚席,顾客盈门。满满的一碗豆腐脑再配上卤蛋、葱花饼(或发面烧饼),那真是既营养又美味的一顿早餐。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11
油炸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12
等待
大运河畔手艺人之美食篇13
冲浆

田振乾、张楠夫妇经营的旧城豆腐脑是临清较有代表性的早餐店之一。他们凌晨4点就要起床制作豆腐脑。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每天如此,风雨无阻。

在售卖时,盛豆腐脑也有讲究,需用平勺盛在碗内,碗中间的豆腐脑要像小馒头似的凸出,然后再浇卤,卤汁从碗中间流向四周,晶莹剔透,令人食欲大增。如今,田振乾夫妇每天都要卖出600多份豆腐脑,近十年的小店是夫妻二人携手奋斗多年的最好见证。

(编辑/崔秀娜 设计/蔺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