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找油走天涯

作者: 张广虎

为国找油走天涯0

“无人区”星球,时隐时现身着红色衣服的人,他们是寻找石油的工人。我想,除了探险家,也只有他们了。

采油先要找油。在石油领域最上游,有这样一支队伍——物探队。他们利用人工地震波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下信息,相当于给地球做了一次又一次CT。被外界亲切地称为“找油人”的他们戏称自己是“荒原吉卜赛人”。上高山、下湖海、走戈壁、进沙漠,他们不惧烈日炙烤,不怕严寒侵袭,在全国各地进行地震勘探,为祖国寻找油气宝藏。

青藏高原、西部荒漠、塔克拉玛干……在这些荒漠之地,我与他们一起同行,这一走,就是26年。

坚守冰雪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

摄氏零下40度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雪盖沙海,是真正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沿沙漠公路行走25公里,就到了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SGC2107队工地。

“这个地方的冷,冻得疼啊!” “每天晚上需要热车3次,才能保证第二天顺利出车。” 放线班班长燕传健说。

极寒中,一通电话打不完手机就关机,配上充电宝,贴上暖贴,才能正常使用。正值春节,队员们坚守在这里,加紧推进征2井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施工。他们何曾不想家呢?

睡在悬崖边缘

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SGC2103队放线班登山突击队,每天穿行在悬崖峭壁间,被大家称为刀片山上的“岩羊”。“出发了,咩……”学声羊叫后开始登山,是彝族小伙五嘎的一个习惯,作为攀登先锋的他,负责在攀登路线上预先打好膨胀铆钉和挂片,安装好登山绳,便于后续队员攀爬。在这里施工需要手脚并用,脚下要踩实、手上要抓牢,每一次落脚都得小心翼翼,这极大考验着大家的经验、体力和胆量。

放线班长陈蓬山有恐高症,但是他每天都要带领队员登山,经过两个多月的磨炼,他已经克服了对高度的紧张和恐惧。“晚上做梦都像是睡在悬崖边上一样。后来慢慢习惯了,再高的山也不怕了。”陈蓬山说。

脚底烫得难受

哈密市

6月份的哈密,气温就已经达到摄氏37度多了,当地人却说夏天才刚刚开始。进入7月,哈密市气温节节攀升,高达摄氏45度以上,地表温度达摄氏70度。持续高温,SGC2105队设备故障,运作困难。高温下,许多队员出现了头疼、恶心、呕吐、厌食等中暑现象,有的甚至流鼻血不止。

白天,哈密的大街上行人非常稀少。刺眼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若不戴墨镜就会被灼伤眼睛,鞋底薄了连脚也烫得难受。100多米的路程,走个来回,布鞋的胶底就脱落了。

没有救兵,只有自己

柴达木盆地

海拔3500~4200米,对人的体能是个极大考验。十几天里,为寻找SGC2102队队员的身影,我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海西州诺木洪地形复杂,许多盐沼地、沼泽、雅丹地貌区,车是开不进去的,我带着摄像机、照相机和给养设备,行走在高海拔的松软沙地和戈壁上,体力严重透支。关键时候,备用氧气袋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放线班在盐沼地施工,从山东调来的、轮胎足足有一米多宽的8辆滩海设备罗利冈都陷在泥里,前面还有12公里的测线,大量的采集设备需要搬运过去,怎么办?一个字:扛!面对深陷泥沼的庞然大物罗利冈,怎么办?一个字:拖!

施工现场,职工们毫无怨言、默默工作。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没有救兵,只有自己。

千峰排戟,万仞开屏。站在群山之中,不论是多彩的山、漂浮的云、深蓝的天、纯净的雪,或神秘、或神奇、或深远,犹如复杂的心情不可言传。

在这苍凉、美丽却又危机四伏的无人区,找油人奔波于荒漠戈壁,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怎一个“苦”字了得!作为一名老勘探队员,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石油,工业的血脉!物探,石油勘探的开路先锋!“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物探人的行动号令——向前!唯有向前!

(编辑/李潇雨  设计/蔺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