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古画、两座铁桥:双城记上演探索与发现
作者: 崔秀娜
济南、兰州,均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厚重。兰州是丝路明珠、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任何一个文化的角度切入,都能发现这两座城的区别与相似之处。这次,我们选一个特殊的角度:古画。
两幅价值连城的古画,两座黄河岸上鼎鼎有名的铁桥,有区别又有相似,历史如此耐人寻味又饶有趣味!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与发现吧!
《鹊华秋色图》与《黄河兰州浮桥图》
提到济南,提到古画,就不得不提《鹊华秋色图》。这幅流传千古的名画,将济南的美倾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赵孟頫曾在济南为官三年,他深爱济南的山水风光,尤爱济南北郊之风景。罢官回乡后,因思念济南,他精心创作了《鹊华秋色图》。画中,右方突立的是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又称华山);盘踞在左面的是鹊山,形如面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画中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鹊华秋色图》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赵孟頫创作这幅画时为元贞元年(1295),黄河还未改道。1855年,黄河改道夺济南北部的大清河入海后,恰巧就从鹊山和华山之间流过。如今,鹊山和华山依然耸立,黄河已经伴随济南人169年了。在华山、鹊山边再创作一幅画作时,黄河是必须的“主角”之一。
《鹊华秋色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巧合的是,反映兰州风貌的一幅古画,也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那就是《黄河兰州浮桥图》。
《黄河兰州浮桥图》创作于清代中叶。画中居中心位置的是镇远浮桥。浮桥如巨龙连接黄河两岸,城郭高峻,分布衙署、军营、寺观、酒肆、民居,添加人物、车马、舟筏、树木,充满活力。《黄河兰州浮桥图》是一幅写实的兰州历史画卷,如今我们可以据此观赏清代中叶兰州的面貌、社会百态。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与中山桥
《黄河兰州浮桥图》反映的是镇远浮桥边的兰州风貌。相信欣赏过此幅古画的读者肯定要问:镇远浮桥如今还在吗?
答案是:镇远浮桥其实就是中山桥的前身!明洪武十八年(1385)兰州卫指挥杨廉将镇远浮桥移至中山桥今日位置。
1905年,彭英甲任兰州道,为实现自己“实业兴国”的抱负,建议在镇远浮桥桥址上修建永久性铁桥。兰州黄河铁桥于1908年5月9日开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施工,铁桥最终于1909年竣工通车。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正式命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这是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是兰州这座城市的地标。兰州的城市人文风景被当地人概括成:“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一座桥”,桥就是中山桥。
滔滔黄河,悠悠大桥。从《黄河兰州浮桥图》,到镇远浮桥,以至中山桥,从古至今,历史的沧桑巨变,悠然而来!
那么在《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山和华山中呢?也诞生了一座铁桥!也跟黄河有关,那就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历史,总是如此饶有趣味!
这座铁桥被《中国铁路桥梁史》收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科协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是目前黄河上唯一一座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百年铁桥。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北连德州站,南接济南站,是津浦铁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津浦铁路的铺筑而诞生。该铁桥由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承建,总造价为1166万德国马克,折合当时库平银454万两。为选桥址,清政府曾历时3年勘察、比选,最终选定泺口。
泺口北枕鹊山,南依大坝,黄河蜿蜒千里至此,平缓稳定,是建桥的理想位置。但洪水期水面宽约1300米,水深10.9米,对大桥用材及桥墩设计要求高。当时,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前来济南实地勘探,最终确定施修方案。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正式动工时间为1909年7月。1912年11月16日,黄河铁桥竣工,津浦铁路全线贯通,一桥飞架两岸,天堑变通途,结束了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段通车的局面。
中山桥与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两座铁桥,有各自的历史与故事,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它们。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建在黄河上!济南与兰州,双城记中上演了不同的黄河故事。
如今,中山桥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无数游人来这里欣赏兰州的美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也早已成为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鹊山和华山边的人们都在幸福地生活着。七百余年后,若再邀赵孟頫创作一幅《鹊华秋色图》,绘画风格能否依旧,我们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黄河,以及黄河上的铁桥,一定都会在画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