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从城中过天堑变通途
作者: 郭笑
在风光旖旎的黄河风情线上,一座座横跨南北的桥梁已经悄然成为金城兰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黄河之上,﹃桥﹄见兰州的未来。如今济南黄河段﹃桥隧成链﹄,也让黄河逐渐成为﹃城中河﹄。天堑变通途,便捷的交通是助力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也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福祉。
兰州:山水之地,多桥之城
波涛汹涌的黄河河道宽阔,河面往往高出两岸很多,所以在黄河边建立的城市,大都处在黄河的单侧岸边。然而兰州处在皋兰山和白塔山之间,这让城市形成了一水中流、两山对峙的河谷地势。兰州也一度成为唯一一座被黄河跨越中心主城区的省会城市,有“黄河第一城”的美誉。
“朔风凛冽当空号,两山黯淡寒云高。大地阴森气闭塞,银潢胶结停波涛。”兰州建桥过河的历史,还要从诗中描写的冰桥说起。冰桥,顾名思义,指由冰凝成的天然桥梁。冬月极寒时期,黄河封冻,人车可行至冰桥渡河。
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黄河两岸的居民还靠搭石桥过河,若遇到涨水,需等到其消退才能过河。后来,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开辟了新交通方式——摆渡。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黄河之运,有木筏、粮筏、羊毛筏……”,因其材质和运输物资的不同,又有了牛皮筏、羊皮筏。
再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桥梁建设的技术,在黄河之上开始修建桥梁,从独木桥到梁桥、浮桥,再到索桥和拱桥,桥梁的建成不断完善着黄河两岸的交通体系,让曾经难以跨越的黄河天堑变成不再凶险的平坦通途。昔日渡河用的羊皮筏子已成为观光体验的项目。
随着兰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河上一座座跨河大桥先后落成。横跨两岸的近30座公路、铁路桥,不仅方便了市区南北两岸交通,缓解交通压力,还见证着兰州的变迁和发展。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联系,还展示着这座城市独有的地理优势和开放与包容的姿态。
兰州滨河路中段有一座形如卧龙的铁桥,从清朝末年穿越而来,在黄河上屹立百年而英姿不减,它就是中山桥。20年前,中山桥结束了“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通车使命,成为一座景观步行桥。这座桥,随着黄河水倒映在兰州人的心中,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成为兰州最火的打卡景点。
对于兰州来说,黄河大桥修在哪儿,城市建设的热潮就延续到哪里。城关区有雁白桥带动青白石的发展,安宁区有中线桥升温文创城板块价值……2013年,雁白大桥开工,并于2016年5月通车,从青白石到雁滩只需5分钟,到市中心只要15分钟,改变了青白石与雁滩隔河相望的历史。
在专题片《推着大桥过黄河》中,我们看到九曲黄河环抱兰州的震撼场景,柴家峡黄河大桥也因其巧夺天工的异形设计,在建设期间就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2023年11月8日,随着第一辆汽车缓缓驶过,柴家峡黄河大桥正式通车。作为兰州市东部主城区与西部新城和国际港务区联络线上的重要交通节点,柴家峡黄河大桥是兰州城市主干路网的西延伸,其跨河而过,连接了兰州市东西部,对带动城区经济和城市向外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为兰州国际港务区的运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枢纽作用。
在兰州,“桥是水上的风景,水是桥梁的注解”。一座座桥梁,守候着母亲河的柔美身姿,承载着兰州人民每天的生活。
济南:桥隧成链 “桥见”未来
黄河水势凶猛,它穿济南城而过,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南北两岸分隔开来。若遇到汛期,人们无法渡河,出行困难,民间便有了“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说法。从昔日的“望河兴叹”到如今顺利通行,桥隧成链的背后,是黄河济南段天堑变通途的最佳诠释,也预示着济南“城中河”时代的到来。
说起济南跨河交通的历史,怕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黄河济南段的前身是大清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河南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在这次改道中,原来济南北跨大清河直通齐河的大清桥毁于洪水。从那时起,一直到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黄河铁桥建成通车,半个多世纪中,济南人北过黄河,只能靠木船摆渡。
津浦铁路全线贯通,结束了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段通车的局面。这是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济南人北跨,从此又多出一种新途径。但是对于百姓而言,那座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普通百姓来往黄河两岸,依然靠原始的木船摆渡。
1982年,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当时中国斜拉桥跨度最大的桥梁,因紧挨济南市区,一时成为济南人北跨的最主要通道。在20世纪80年代,这座桥一度成为济南人的骄傲。
1990年,济南泺口浮桥正式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出现的第一座黄河浮桥。如今,泺口浮桥只允许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站在泺口浮桥往东看,依然可以看到那座百年老桥。
2021年4月25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国务院批复。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的建设蓝图中,跨河交通的发展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9月29日,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泺路黄河隧道通车运行,济南“老师儿”成功解锁水下穿越黄河天堑“新技能”,作为万里黄河第一条以及中国最大的公铁合建隧道,济泺路隧道必将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的隧桥建筑史。人类穿越地上“悬河”,每挖掘一米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从此,开车5分钟可穿越黄河,比绕道济南黄河大桥节约近1小时车程。
随着跨河交通的完善,济南的黄河两岸正逐渐融为一体。一座座桥架设于黄河两岸,百姓们逐渐告别了“望河兴叹”的日子。“现在有桥有隧道,出行太方便了,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对岸。”家住鹊山的刘女士兴奋地表示,“交通便利,我们与主城区时空距离拉近了,心理距离也更近了。”
如今,穿过济南黄河大桥老桥北上,可以看到恢弘雄伟的黄河大桥复线桥。它贯通南北,从黄河南岸的零点立交一路向北穿跨黄河进入起步区,桥身公轨合建,上层为公路,下层为轨道交通。该桥建成后,将纵贯济南市主城区和起步区快速通达南北东西各地,成为穿跨黄河的新“排头兵”。
一座桥,承载着一段历史;一座桥,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黄河起步区段42公里的河道上,从“三桥一隧”到“四桥四隧”,再到如今规划的21座跨黄通道,建成后济南跨河通道平均间距缩小到2公里。起步区跨黄通道密度不断增加。桥隧成链,拥河崛起,将起步区与济南主城区紧紧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