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脊”,起步区三年蝶变

作者: 王枍

产业强“脊”,起步区三年蝶变0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作为继雄安新区之后我国确认建设的第二个起步区,济南新旧动能转化起步区把布局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服务产业“3+1”的产业发展方向。三年的时间里,智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引爆性大项目落地起步区,让新区新质生产力澎湃发展。2023年,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较2020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201%;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227%……

明星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加速度

走在起步区的黄河大道,不时有载满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半挂车驶过。比亚迪,这个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杆企业,已经成为起步区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3月25日,位于起步区的比亚迪济南基地传来喜讯,比亚迪新能源车全新腾势N7下线,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7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汽车品牌。

达成这一荣耀纪录的制造工厂,位于济南起步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该项目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达150亿元,是起步区投资规模最大、示范引领作用最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之一。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一期项目落户起步区,主要建设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厂房。为推动基地建设发展,在项目建设之初,起步区就建立起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组织各部门业务骨干成立智能车服务专班,为比亚迪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责任部门、责任时限,并妥善解决。

从项目供地到2022年11月首台整车下线,仅用时11个月。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比亚迪更是不断提升起步区产业发展加速度。2023年,济南比亚迪生产整车24万辆,完成产值276.5亿元。时年8月,比亚迪在这里完成了第500万台新能源车的下线。仅仅过去7个月,纪录再次被打破,第700万台下线。预计2024年,比亚迪将在起步区年产整车30万辆以上。目前,产业园二期正加快建设。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过400亿元,带动直接就业超过3万人。高端高质产业项目和明星品牌企业的引爆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多点开花布局新兴产业赛道

比亚迪以超强加速度领跑的同时,起步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也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

在这片未来之城,62辆氢能渣土和环卫车正在为济南市民服务。2021年,起步区与国家电投联手共建总投资100亿元的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该基地是国家电投集团在国内布局的五大氢能产业基地之一、四大燃料电池产业基地之一。

在起步区,我们可以见到搭载了济南绿动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的2022年冬奥会同款大巴,它们被作为该公司日常通勤班车使用。据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高级经理汪敏介绍:“大巴搭载的氢罐相当于油车油箱,每个罐含有35兆帕的气态氢,只需8-10分钟,大巴车即可加满氢。氢燃料电池相当于发动机,通过氢和氧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作为大巴车的动力,加上电能驱动,整个里程可达400-600公里。” 目前氢燃料电池电堆所用的核心部件比如碳纸、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等,济南绿动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已实现自动化生产。

无独有偶,在光伏产业领域,2023年4月,总投资360亿元的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成功落地起步区,意在打造全球先进的光伏组件制造基地。2024年2月,该项目已开工建设。“该基地是爱旭集团四个基地中规模最大的,未来产值将达600亿元,将新增1万-2万个就业岗位。”爱旭数字能源副总经理韩蓄介绍说。

截至目前,起步区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278个,其中500强企业项目60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正强势崛起。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两创”

在起步区,推动产业发展的科创力量正加速壮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核心要素的同时,也为文化“两创”带来新视角、新活力。

如何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快速精准地检测出曲面文物的元素信息,从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验证文物的年代、真伪等情况,一直是困扰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难题。但在位于起步区的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内,这已经不再是问题。

“这台设备可以让文物‘开口说话’。”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许琼所说的设备被称作“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这款设备是针对我国曲面文物的表面元素成像分析所设计的,能够实现高精度元素分析,并进行元素分布成像,对研究文物制作工艺、发掘文物价值、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与保存文物信息具有重要意义。”许琼表示,设备是由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联合研发,系国内首台。4月,它将被运往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应用于考古研究。待考古结束后,它将会被转往故宫博物院。

成立四年多来,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精密无损检测、辐射安全监测、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及放射性药物研发等领域投入近8000万元产值的设备仪器,实现10余个科研项目的研发落地,并成功完成20余款核技术应用产品的工程化开发。“我们将继续为国产化设备替代和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存峰表示。

与中科核技术研究院比邻而居,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齐鲁中科碳中和研究院等中国科学院三大院所也在加快发展,为起步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