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郝峪:桃花深处有人家
作者: 张媛媛 孔德璇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游山玩水的好时节。沿着桃花溪一路上行,两岸山清水秀,时不时遇到农家在林荫下摆摊卖桃,还有一家三口在浅滩嬉水。
桃花溪位于鲁山脚下,这一带的山水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一步步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到民宿产业,以中郝峪、聂家峪、泉子、上小峰等为主导的环鲁山旅游民宿集聚区最终成型,打开了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乡村旅游新局面。其中,中郝峪村以自成体系的民宿运营模式在当地独树一帜。
车窗外是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汽车攀行过5公里的山路,我们终于见到中郝峪的大门。
幽幽入清谷,结庐环鲁山
在游客服务中心,我们见到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贺达。
贺达戴着一副黑边方框眼镜,身材瘦高,皮肤被晒得黝黑,显露出年轻人的活力。1995年出生的他,带领着一支与他同样年轻的团队。幽幽谷公司共66名员工,平均年龄仅26岁。
对于中郝峪的情况,贺达如数家珍:全村现有民宿103家,分为普通、中档、精品、高档四个档次,设有一处村民大食堂,可同时满足950人住宿及2500人就餐需求。近年来,中郝峪在不断探索中找准市场定位,以中小学生研学团为主要客户群体,配有完善的研学体验设施,2013年开办中小学生夏令营,2017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3年游客量达到31.2万人次。
自2012年中郝峪村完成全村入股、成立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子从零散的个体农家乐发展为集聚的乡村民宿区,村民从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增长到超6万元。“公司给村民们办了医保和养老保险,免费给大家提供一日三餐。”对于贺达和他的团队来说,在中郝峪村 “没把工作当工作,是当成事业去做的”。
白墙叠黑瓦,碧竹弄清影
一路踩着石板进村,两侧墙壁上竹影斑驳,月季傲然挺立,招摇着鲜亮的花瓣。
新冠疫情期间游客减少,村民对乡村旅游的信心受到影响。公司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也为了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花费近十万元购入大批月季、竹子、石磨盘,动员村民们铺设绿化带。贺达说:“能让村民们感到放心,钱就花得值。”
绕村走一周,所有民宿尽收眼底。中郝峪的民宿是由闲置民宅翻盖而成,在装修风格上公司尊重居民的需求,不搞大拆大建,以舒适、美观、贴近自然为重。顺着路标的指引,我们来到一处平房,隔着栅栏可以看到宽敞的院落里种着花花草草。门没有上锁,轻轻推开就走进了农家小院。
“现在我们村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家生活过得好了,没有人会去偷、去抢。”贺达向我们展示的这处民宅,一间房供房主夫妻二人居住,另一间则被改造成了民宿。进门是温馨小家,出门是村野自然。
民宿墙面的正中贴着一张奖状引起记者的注意:“2018年幽幽谷赛花大赛第一名”!很快我们就见到了这面奖状的主人——“幽谷赵姐”。
“幽谷赵姐”本名赵增芬,2017年开始参与村里的民宿运营,除去自家改建的一处中档民宿,还担任十四套高档民宿的管家。“最忙的时候需要雇四个人帮我整理房间,客人越多钱越多,忙一点也开心。”她穿着东北大花布制作的工作服,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做民宿管家的心得。“最早的时候我开了家小饭馆,后来又到乡村记忆馆工作,最后还是觉得跟大家一起做民宿最好。”
通过赵增芬的生活状态,我们看到了具象化的幸福。“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孩子在幽幽谷公司跑业务,我老公开了一家小卖部,一家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食堂一日三餐有蛋有肉,一开始大家都抢着吃,天天吃就不馋了,我现在看到肉都有点儿‘上头’!”
“给住户准备的小米粥快要熬好了,我回去看看。”赵增芬将遮阳帽往头上一盖,笑盈盈地与我们道别。
热情郝峪人,结缘回头客
中郝峪最让人惊叹的是其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运营服务模式。
贺达直言:“在民宿硬件设施上,村宅始终比不上城镇的民宿,但在软服务上,我们追求做到最好。为此公司也制定了《民宿部管理制度》《民宿部接待流程》《娱乐部带队流程》等服务流程制度,对接待游客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
穿着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会在前台为游客讲解村内各区域的建筑设施,将纸质地图、门票、餐票一起交给客人,并贴心地套上皮筋。随后,民宿管家就会来到服务中心门口为入住的游客带路。
接待我们的管家名叫鹿纪芹,她是村里最早开办农家乐的住户之一。从她的口中我们得知,公司会在旅游淡季举行统一的培训活动,大到迎客送客的流程,小到递名片的时机,都有着精妙的安排。当我们结束采访回到民宿,桌子上早已摆好洗干净的蜜桃,还有几根玉米和一煲小米粥正冒着热气。
在村里时常能偶遇散步的游客。这些游客大多来自省内,有几位老人已经是一年中第三次来到这里,对于中郝峪,他们直言有种“回家的感觉”。幽幽谷公司也非常重视回头客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此制定了回头客指标,对管家们进行相应的奖励。据公司统计,每年有60%以上的游客会成为回头客,有客人一年之内来访次数高达17次。中郝峪真正做到了让一处旅社成为客人难解的乡愁,时光在此悠悠流转,仿佛跨越千年,重逢世外桃源。
贺达说:“村里的路灯设计成蜗牛形状,象征着中郝峪在夹缝中生存,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坚韧之心。”路灯在黑暗中明亮如初,照临这一方小小村落,中郝峪幽幽谷旅游公司也将继续前行,带给村民与游客更大的惊喜。
离开的时候,汽车驶出中郝峪的大门,一队身着工作服的村民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看不清他们的容貌,但已经记住一张张脸上洋溢的笑容。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