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千里齐长城
作者: 孔德璇
巍巍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无数历史风霜与文化积淀。在山东境内,有一条比秦长城还早四百多年的古老长城——齐长城,它静静地横亘在齐鲁大地之上,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也孕育了丰厚的人文风物。
《史记》记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在悠久的岁月里,齐长城防范了外敌侵袭,使齐鲁边界的管理更加高效严格。商业繁茂的齐国,文化昌盛的鲁国,一架架马车穿梭在齐长城的商道上,满载而归。马蹄飞扬,如急雨般重重落在石板路上,碰撞出钝响,也碰撞出经贸、文化的繁荣。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德定在长清大峰山看到一块锈迹斑斑的牌子,第一次见到齐长城的介绍。“当时十分惊喜,原来山东还有个比秦长城早400多年的古老长城。出于好奇,我开始查资料、拍摄调查,越拍越感到震惊,太不可思议了,于是下决心拍下去。”缘起于2004年,胡德定从此情定齐长城,开始了漫长的拍摄之旅。
结识齐长城:齐鲁百姓的精神沃土
作为一道军事防线,齐长城见证了列国争霸的风云变幻;作为一条连接沿线居民生活的纽带,齐长城护佑了沿途居民的平静生活。在齐长城的脚下,散落着许多古老的村落,这些地方的居民世代与齐长城相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胡德定这些年奔走在齐长城沿线,与齐长城近距离接触,更是近距离接触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借住民宿,了解当地故事,成为他拍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田野调查这个环节,特别是调查齐、鲁两国文化遗产和民间风情故事,齐长城下的百姓最有发言权。长城故事百姓讲,风情民俗百姓说,他们讲出的故事生动、接地气。”在为美景折服的同时,胡德定也被质朴的村民所触动。
二十年来,胡德定对齐长城全程考察六次,无数次造访重点段落如钉头崖、锦阳关、青石关、石子口、卧云铺等,积攒了众多影像素材,出版的大型画册也成为人们了解齐长城的珍贵资料。“齐长城的宣传是个系统工程,政府主导是关键,群众参与是基础。”在政府的推动下,近年来齐长城下的百姓对齐长城的了解认识有了更多提升,保护意识大大提髙。
齐长城附近的村落就像中国北方的千千万万个乡村一样,人民淳朴热情,屋舍鸡犬相闻。但齐长城又赋予了它们不同的色彩。
深入齐长城:古村落的新宣传
这些年来,胡德定为拍摄齐长城进村下乡,对齐长城沿线的任何一个村庄都能侃侃而谈。
传说中修筑齐长城时期存放石料的村子被命名为“石口子村”,重要关隘锦阳关就在此处。如今,这里绿树成荫,保存完好的石屋建筑成为当地特色,围绕齐长城遗址组建的研学基地让更多人来到此处。在脱贫攻坚战中,石口子村充分利用了齐长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民居、开办齐长城乡村文化艺术节,让古老的村落年轻化,让沉睡的齐长城“活起来”。
齐长城穿山过峡,在济南市莱芜区霹雳尖山上傲然矗立着风门道关的遗址。被称作“石头城堡”的卧云铺村背倚霹雳尖山,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村民将山石取名为“十八行子”,石与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羁绊。从村子借道上山,就能来到风门道关的烽火台。这里犬牙差互,可谓天险,然而天险之上还有着齐长城的关隘,似一面旗帜宣扬着齐人的胆识与毅力。云雾覆盖着霹雳尖山,为村庄增添一分寂寥肃穆。这里的四合院石房默默不语,村里的老人却格外健谈,胡德定和他们聊起蔬果的丰收,聊起齐长城的历史,聊起来古村落旅游的年轻人。
胡德定认为,群众是长城文化的传播者。“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重要的是创造性发展、打造品牌效应。以齐长城为主线打造区域文旅品牌,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
相伴齐长城:回望过去,坚定未来
齐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世代生活在齐鲁大地上无数居民的庇护者。古往今来,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段传说,每一个村落,都是这段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人们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得以感受齐长城的恢宏。春秋战国时期,齐长城守护了一方水土与一方人;两千多年后,齐长城又将为沿途的村落带来发展新机遇。
“二十年来,对齐长城由初见时震惊喜欢、寻迹守望、拍摄研究,到痴迷于齐长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全身心投入研究,我爱上了齐长城。查阅文献、考古论证、田野调查、城下访谈,我把全部精力放在对齐长城的研究上,尽心尽力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为齐长城保护、开发、利用尽一点义务和责任。”胡德定表示。
当你凝望齐长城的砖瓦土石,齐长城也在默默凝望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胡德定按下快门,每一张相片都在诉说着齐长城的心声,希望你走近她,拥抱她。
(编辑/刘伟光 设计/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