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蛋雕:毫米之上的精雕细琢
作者: 闫盛霆
很多人知道鸡蛋、鸭蛋,但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是利用鸵鸟蛋进行艺术加工的故事。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鸵鸟蛋雕艺术馆内,琳琅满目的鸵鸟蛋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出自高茂美及其团队之手。高茂美是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副会长、鸵鸟蛋雕艺术馆馆长。
高茂美从小就与艺术结缘。早在学生时期,她创作的美术作品就因新颖别致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在淄博瓷厂,还是在洪山陶瓷厂,她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为单位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陶瓷杯生产线上,她一个人的工作量是其他人的5倍。正因为如此,她提前8个月转了正(当时洪山陶瓷厂的试用期是3年)。在洪山陶瓷厂,她探索出陶瓷影像技术,将照片上的图像复制到瓷盘上,风靡一时,她所工作的车间,成为全厂效益最好的车间。
20世纪90年代,因竞争激烈,淄博市众多国营陶瓷厂破产,高茂美所在的洪山陶瓷厂也未能幸免。下岗后的高茂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鸵鸟蛋。
鸵鸟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光亮柔润的色泽和优良的质地使其成为制作艺术品的良好材质。有着十几年艺术创作经验的高茂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独特材质的魅力,决定在鸵鸟蛋雕领域大展身手。但鸵鸟蛋表面粗糙,有许多麻眼,给表面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最初10个蛋只能成功一半,到如今个个精美绝伦,高茂美付出了10年的艰辛努力。
创业之初,她遍访鸵鸟养殖基地,将收购的蛋壳装入编织袋,坐火车运回,非常辛苦。那时她雕刻技艺也不精,蛋壳破损率很高。但凭着卓越的艺术功底,加上勤奋和努力,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在薄蛋壳上的雕刻技巧,还进行了多种创新。
鸵鸟蛋蛋壳厚2至3毫米,质地坚硬,色泽光如象牙。高茂美根据蛋壳的天然形状,经过精密构思,决定采用浮雕、镂空雕刻的方式。雕刻内容丰富多彩,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人物山水,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然而,在只有几毫米厚的蛋壳上动刀子,无疑是在钢丝上跳舞,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人物雕刻尤为困难,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形象失真。
整个鸵鸟蛋镂雕是层层推进的。先是去一部分皮,再一层层雕刻。“我们最多的时候会雕刻到5层。”高茂美解释道。
在鸵鸟蛋上进行景泰蓝工艺创作更是难上加难。景泰蓝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魅力而著称。高茂美巧妙地将这一古老工艺与蛋壳坚硬光滑的表面相结合,用金属丝与釉料制作而成。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景泰蓝原有的古典美感,还因题材的广泛而融入了现代之美。
如今高茂美创作的蛋雕作品已有1000多种造型。客户遍及海内外,产品供不应求。众多热爱蛋雕艺术的人慕名而来,向她学习这门技艺,这让她感到无比欣慰。目前,鸵鸟蛋雕技艺已被列为淄川区非遗项目。
(编辑/崔秀娜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