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纯洁的对话

心灵纯洁的对话0

图书信息:

《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

阿旺曲尼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4年5月出版

定价:78.00元

2024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也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3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的出版,意义非同寻常。这部作品通过孔繁森在西藏的第一任秘书、翻译兼警卫阿旺曲尼的回忆,讲述了35岁的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在海拔4700米的岗巴县艰辛工作的经历,展示了他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克时艰的大爱情怀。

因为是报告文学题材,所以这部作品“细节接地气、情节冒热气、故事有烟火气”,披露了很多孔繁森不为人知的故事。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心灵澄澈无比!

创作团队说:

“创作中,我们的心灵也变得清澈了”

提到这本书的源起,就必须要提一个人——杨国莹。他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援藏,担任山东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党委副书记、副领队、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他多次采访阿旺曲尼,在深入了解孔繁森和阿旺曲尼的故事后,深受感动,遂有了一个想法——能否通过阿旺曲尼之口来讲述孔繁森的故事。

山东教育出版社了解到这一信息后,认为其立意高、极富创新,遂将这个选题立项。随后,组成由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逄春阶、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杨润勤和杨国莹共同组成的创作小组,赴西藏采访。创作小组先后六易其稿,最终完成了书稿。其间,山东教育出版社与西藏人民出版社又达成共识,共同出版汉文版和藏文版。

创作小组采访了阿旺曲尼的同事次旦、多杰布、单桑等,还特别采访了孔繁森在阿里的秘书李玉建。在岗巴,创作小组与阿旺曲尼的妻子尼玛、儿子次仁多吉、女儿公吉进行长谈,并实地查看了孔繁森和阿旺曲尼工作、生活的地方,寻访了孔繁森主持修建的查筑水塘。在岗巴县昌龙乡,创作小组又采访了跟孔繁森结下深厚友谊的原昌龙公社书记格热的女儿确吉,听她讲述孔繁森跟阿旺曲尼的故事……

采访结束后,创作小组成员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创作。杨润勤负责写出初稿,逄春阶、杨国莹负责修改、统筹,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田霁春也参与了资料搜集和创作。

“写着写着,自己就融入阿旺曲尼和孔繁森的故事之中,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成了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牵念与诉求,不由自主地就流淌到笔端。”杨润勤在回忆写作过程时表示。逄春阶觉得通过这次写作,“自己的灵魂变得纯洁了,对一些名啊利啊看得淡了。要谦逊,要低调做人。我也有了牵挂,牵挂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心里装着别人,牵挂远方,思考着远方”。

“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这个团队很精干,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感情。”杨国莹总结道:“从踏上高原开始,我们就解决了一个写作态度问题:这次不是单纯的写作,而是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去接近他们。正所谓见贤思齐也。”

编辑说:

“较真,就是要将专业做到极致”

“写完一章,我们就发给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红。我们不止一次地领略过李红主任的‘较真’。”逄春阶在一篇回忆本书创作过程的文章中写到。

李红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多年,对于出版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热爱。深耕文字情感,讲好中国故事,无论在岗多少年,这都是李红未曾动摇的信仰。因为本书是报告文学题材,因此她率领的编辑团队根据社里的要求,向创作小组定下了两点原则:一、保证语言平实、质朴。因为越是平实的语言,越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二、不要过多的抒情。在纪实性传记中,过多的抒情可能会削弱事实的力量,让读者感到偏离主题。

翻阅整本书,会发现图文并茂,有相当多的图片。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服务中心、西藏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岗巴县人民政府、中共岗巴县委宣传部、岗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多家单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编辑团队在选取照片时别具匠心。

“首先是选取新颖的图片,尽量避免采用媒体曾频繁使用过的图片。其次是选取能够反映岗巴30年变迁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还承载着援藏干部与藏族同胞携手并进、共同奋斗的精神内涵。”李红表示。

作为一名专业编辑,李红用自己的较真、认真,与大家一起将这本书打磨至完美。作为一名读者,在编辑过程中,她又一次次潸然泪下,被孔繁森与阿旺曲尼的纯洁心灵所感动。“发自内心地想跟他们学习,想靠近他们。”

读者说:

“读到了超多孔繁森不为人知的故事,岂是两个字‘感动’所能概括?”

2024年7月27日,在第32届书博会山东展区,读者王蕾被《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所吸引,驻足读了起来,读到深情处,潸然泪下。在如潮拥挤的人群中,他静静地站在那里阅读,真是诠释了“阅读是最美的人文风景”!

本刊记者遂采访了他,让他讲述阅读体会,以下是他的读后感言。

孔繁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耳熟能详。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标题《雪线上的奔布拉》,我在想,“奔布拉”是什么意思?一看书上的注释,原来是“干部、官员”。藏族老百姓用“奔布拉”、好“奔布拉”、大“奔布拉”来称呼孔繁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是对他高尚品德的赞誉。

随后,封面设计上的雪线,一下子就将我置身于茫茫高原。“机缘巧合,我当了孔繁森的藏语翻译,那年他35岁,我27岁,我们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海拔、低气压、高严寒地区度过了两年多的难忘时光。”封面这句话,瞬间就打动我了!两个年轻人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我最爱读的就是故事!我不喜欢名人传记,尤其是那种宏大的叙事,我就喜欢读普通人的故事。迫不及待地就开始从第一页读起来!

这一打开,就是整整3个小时的阅读。我整个身心沉浸在这本书中。任凭书博会上汹涌的人潮从我身边走过,也没中断我的阅读。最终,我将这本书买下,打算回去也给女儿读读,作为亲子阅读的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报告文学题材,最打动我的就是生动的细节。比如孔繁森来到山上的小仁青家,见孩子喉咙里有痰卡着,脸白如纸,生命垂危,他马上给孩子口对口吸痰;为了建查筑水塘,孔繁森和大家一起背石块,背上被划了道口子鲜血直流;阿旺曲尼来到了孔繁森的故乡聊城市唐邑镇五里墩村,在村道上低头寻找,寻找孔繁森当年的脚印,“哪怕有一个是你的脚印儿,我都想趴下去亲一口”……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一本好书的力量,是无穷的。愿你我都能在这本书中,与最纯洁的心灵相遇。

(编辑/崔秀娜  设计/牟国瑜)

上一篇: 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是流动的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