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 精雕细琢里的儒风木韵
作者: 张媛媛
在曲阜孔府北门外的后作街上,有一家楷木雕刻店,里面的产品主要是以楷木雕刻的孔子像和如意为主。店主孔繁彪是孔门楷雕的第五代传承人。如今他25岁的儿子孔阳,也回到了这里,准备精进技艺,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虽然孔阳知道父亲的徒弟很多都已另谋生路,真正以此为生的人很少,但他依然坚持回来。他觉得传统的技艺需要有人去传承,而且他认为把这件事坚持下去很“酷”。让他找到坚持下去的意义除了手艺本身,还有传承了千载的文化。
一雕一琢皆如意
关于楷木雕刻的由来,要从孔子的弟子子贡讲起。在孔林里有一处“子贡手植楷”的石碑,据说,孔子辞世后,弟子子贡为老师庐墓六年,并从外地移来楷树栽种于墓旁。后来,为报老师教诲之恩,子贡用楷木雕刻了其师孔子及师母的雕像,这组雕像现收藏于孔子博物馆。“这就是我们楷木雕刻的起源。”在孔繁彪的店里,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孔子像,最大的一尊立在整个店的最中心的位置,庄严肃穆,让整个店熠熠生辉。
孔子像的两侧是《百子庆寿》如意和《百鸟朝凤》如意。《百子庆寿》如意曾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孔门楷雕的第三代传承人孔宪斌的作品《百子如意》就斩获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金奖。“当时,一位德国人拿着我爷爷的作品去参加了法国的万国博览会并获得了金奖。时隔多年后,他再次来到中国,无意间说出了这件事。曲阜人才知道曲阜的楷木雕刻得了一个世界级的金奖。”得知这件事的孔繁彪一直想把这个作品重新做出来,这才有了店里摆放的《百子庆寿》如意,“我一直想把这件事情完成,让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百子庆寿》其实很难雕刻,如意上的每一个小孩子,动作和形态都各不相同。”小时候爷爷就告诉孔繁彪,楷雕这门手艺是个细致活,用心雕琢,方能形神具备。楷雕如意,讲究顺“意”造型。取楷树芯材,若遇疤瘤、虫洞等,则因难见巧便化瑕为瑜,顺势设计成花鸟鱼虫图案,让每件作品都独具匠心。“楷木,学名黄连木,分布广泛。由于曲阜特殊的水土和地理环境,楷木颜色金黄,质地细腻,易于雕刻。”曲阜楷雕以如意最为常见,寓意吉祥美好。
一刻一锉功夫深
选木头、锯木头、修型、打磨……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马虎不得。根据所刻之物的复杂程度,每一个如意需要耗费的时间不同,少则半月,多则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就拿这个《百福》如意来说,因为每一个福字都采用了镂空雕刻的方法,费时又费力,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而且一旦出现断裂,就废掉了需要重新来过。”每一件如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孔阳虽然年轻,但深知这项传统技艺的不易。
在楷雕行里,一直有“人磨刀、刀磨人”的说法,就是要通过对楷雕工具、楷雕作品的打磨过程,锻炼雕刻者的耐性,提高雕刻者的专注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台上几十把各式不同工具整齐排列着,雕刻时需要用什么型号的刻刀,有三四十年雕刻经验的孔繁彪了如指掌。对父亲的技艺,孔阳敬佩不已:“雕一个小的孔子像,我父亲一口气就能完成,而我呢,需要歇上好几次。”
父亲的技艺是常年坚持雕刻练就的,而孔阳还需要时间的打磨。父亲常告诉他:“不要着急,你还不到成熟的时候,慢慢积淀、慢慢磨炼,这都是必经的过程。”
一心一意求精进
雕刻如意,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有耐心。孔阳坦言:“以前我是一个对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没有父亲的督促,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从小耳濡目染,让他从不喜欢刻木头,到如今能在自媒体上直播给大家讲解楷雕的注意事项:“我们刻的时候要注意把衣袖的褶皱感体现出来,中间的要高于外侧的,一层一层地把它刻出来。”“层次感”也是父亲一遍一遍对他叮嘱的事项:“画图的时候也要心里有数,一层一层地画。”
在父亲的督促下,孔阳从小接触艺术。“我爸甚至给我报了古筝课。”对于学古筝这件事,那时的他多少是有些怨言的,总觉得那是女孩子才学的东西。父亲却说:“陶冶情操啊,你看孔子也会弹琴。”尽管有些特长没有坚持下去,但艺术的熏陶让他就读设计专业时游刃有余。如今他想把自己的专业技能运用到楷雕这项传统技艺之上,“动漫人物、游戏人物,像近期很火的《黑神话:悟空》,都可以通过楷木雕刻的形式进行展示”。传统技艺也可以与时俱进,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相融相生。
“这件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作品,就是我父亲近年创作的作品。”在众多的如意中,这件作品显得与众不同。对于孔阳来说,他也想像父亲那样,在如意之外,可以在楷木上有所创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让曲阜楷雕走上更大、更广的舞台。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编辑/ 张媛媛 设计/张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