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华章 晋鲁风度

作者: 王立群

运河华章 晋鲁风度0

注:本文人物均为虚构,所有故事情节皆根据真实及史料记载改写。

中国古建之美的别致展现

独特的造型、精致的斗拱、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色彩是山西古建的共同特征,而这些都在山陕会馆的建筑上得以体现。山门上层层叠叠的六层如意斗拱,与色彩斑斓的琉璃瓦相得益彰。

百年商贸文化的客观叙事

山陕会馆既是山陕商人共同建造的会所,也是他们供奉关帝的庙宇。秦晋地区普遍尊崇关公,商人们更是依靠以义取利、诚信赢天下的经营之道,成为富商巨贾。

山陕民间信仰的朴素表达

木雕、石雕、砖雕是山陕会馆的精华所在,商人们从家乡请来最好的工匠,将山陕会馆建设成晋商心灵家园的同时,也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通过雕刻等艺术形式附到建筑细节之中。因此,游览山陕会馆,惊喜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为什么是山陕会馆

这是我们“营造齐鲁”系列之三。在岱庙与“三孔”之后,我们把视线对准了聊城运河畔的山陕会馆。

为什么是山陕会馆?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严肃的答案。

从古建筑角度来讲,岱庙与以孔庙为代表的“三孔”古建筑群,均可以归入宫殿建筑或宗庙建筑。其共同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严格按照规制建设,黄瓦朱墙极具辨识度。事不过三,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不同于前两者的建筑代表。

从山东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而言,自泰山而至孔子,下一步的选择非两河(黄河、大运河)莫属。自1855年夺大清河入海始才深入影响山东大地的黄河,历史积淀显然无法与运河相比。运河沿线的钞关、会馆、寺庙、碑塔等古建多有留存,各具特色。

为什么是山陕会馆不过,严肃答案的影响因子似乎并没有那么大,选择山陕会馆就是因为我们被它的魅力折服。

一眼入魂的东方韵味、极致繁复的建筑架构、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无所不在的匠心巧思、百年积淀的运河风度,加上道不尽的传说故事,让这座古建中蕴藏着太多的惊喜。

不同于宫廷式建筑的帝王之气,在这里,精巧灵秀与古拙庄重一体呈现,山陕气度与齐风鲁韵完美融合。一条运河,串起百年民间烟火。

与岱庙、孔庙相比,它太过精致,精致得像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它太接地气,听讲解员把故事娓娓道来,看着她们脸上真诚的微笑,你仿佛觉得她们是在给你介绍自家的宅子。

山陕会馆存在的意义之一,或许就是区别于岱庙、“三孔”,为我们带来一种视角不同的民间叙事。会馆,是运河商贸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运河商业繁华的历史见证。会通河的开通,在明清时期为山东西部地区带来了数百年的商业繁荣,催生了一批商贸重镇,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商帮,则在这里建立起大大小小数十座会馆,其中尤以山西、陕西商人共建的“西商”会馆为多,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聊城山陕会馆是其中规模最大、建筑最具特色的一座。

近300年的时间里,运河边,这不大的院落内外,来自山陕的商人们与聊城当地的百姓在这里生活、生产,一幕幕写满道义、温情、担当、奋斗的故事轮番上演,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人公,而山陕会馆就是最华美的舞台。

我们虚构了四个人物,分别为东昌一书生、太原一行商、晋南一木匠、戏班一小角,请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与我们一起为您讲述这座会馆的故事。

晋商,是明清到民国500年间活跃于中国内外的山西地域商人群体,曾以盐商、茶商、票号商、铁货商、布商、皮货商、杂货商驰名,在中国晚清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明清时期,还有一个以晋商为主体的重要商业群体——“西商”。明朝初年,实行“开中法”,山西、陕西商人包括部分内蒙古商人,因其地近九边,最先崛起,成为地域性商帮,在西北丝路沿线进行商贸活动。后来,随着政策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他们纷纷南下、东进,边商变为内商,与徽商等群体展开直接竞争,因其都来自西北区域故被称为“西商”。在全国许多地方合作经商的山陕商人,联手建立了多处山陕会馆,成就了中国商业史上一段佳话。

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经济繁荣的缩影。得益于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兴盛,自明代开始,外地商人围绕以运河为主干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开展商品交换,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聊城、临清等“皆为商贾所聚”“物阜民殷”。

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会聚聊城,会馆成为各地商帮展示实力的舞台,“商贾辐辏之地,必有会馆”。

传说聊城城区运河沿线有“八大会馆”,有详细资料记载的有六处,除山陕会馆外,还有位于东关旧米市街的太汾公所,东关运河西岸、大码头南、双街以北路西的苏州会馆,古城区楼东大街路南的赣江会馆,东关运河东岸、闸口北路东的江西会馆,山陕会馆南邻的武林会馆(浙江会馆)。现存只剩山陕会馆,其无论位置还是规模,在当时都首屈一指。不仅在聊城,在运河上下游沿线的阳谷、冠县、临清、东阿等地也都建有山陕会馆或山西会馆。

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经济繁荣的缩影。得益于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兴盛,自明代开始,外地商人围绕以运河为主干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开展商品交换,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聊城、临清等“皆为商贾所聚”“物阜民殷”。

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会聚聊城,会馆成为各地商帮展示实力的舞台,“商贾辐辏之地,必有会馆”。

传说聊城城区运河沿线有“八大会馆”,有详细资料记载的有六处,除山陕会馆外,还有位于东关旧米市街的太汾公所,东关运河西岸、大码头南、双街以北路西的苏州会馆,古城区楼东大街路南的赣江会馆,东关运河东岸、闸口北路东的江西会馆,山陕会馆南邻的武林会馆(浙江会馆)。现存只剩山陕会馆,其无论位置还是规模,在当时都首屈一指。不仅在聊城,在运河上下游沿线的阳谷、冠县、临清、东阿等地也都建有山陕会馆或山西会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