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尽繁复为哪般
作者: 晋南一木匠
圆雕、浮雕、透雕、平雕,
梁柱、斗拱、窗棂、雀替,
祥兽、花鸟、传说、故事……
我是个木匠,但我却从不觉得自己仅仅只是一个木匠。古人说:“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我手下诞生的木作,会赋予建筑以灵魂。
当东昌府准备修缮会馆的山陕商人找到我的时候,我没有一丝犹豫就答应下来,这又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也是让山西木作更耀眼的机会。通过我的手艺,让后人知晓,山西的木雕从来不输徽州、不输潮汕、不输东阳。
自宋代《营造法式》书成,中国的古建就有了规范、有了标准、有了制式。历代工匠更多在细节上下功夫,给予建筑不同的魅力,我们山西的匠人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们走得更远。
作为东昌府这座会馆的代表性建筑,山门、戏楼与大殿自然是最需要体现山西特色的地方。在山门位置,六层的如意斗拱层层叠叠,足以彰显其气派。戏楼则用了相对简单的三层如意斗拱,与十翼角的房檐屋顶搭配,展翅欲飞之势就此生成。戏楼与大殿额坊下的木雕最为费时费力,我将木雕的技与艺激发应用到极致。无论未来发展到何朝何代,我相信那都将是整个山陕会馆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注:在多次大型修缮之前,山陕会馆建筑风格、建筑规格是否与现存一致无可靠资料考证。)
用最好的木料,做最好的木雕,建最好的会馆,是我与东昌府的同乡达成的共识。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足够强的财力支持。最适合山西木雕的核桃木,在东昌府少之又少;在山西建造房屋常用的杉木、红松等,东昌府也很是缺乏。对方又想要地道的家乡味道,经过商议,最终我们决定自陕西终南山取木料,运往东昌府。上千里的路程,成本着实不菲,我们虽出自不同的目的,但都认为此举——值得!
修缮结束综合各项支出时我才知道,仅是木料的开支就超过了10000两白银。而付给我和其他木匠的工费,也高达9000多两!
当然不仅仅是木作,他们花在砖料上的开支达到了6800两、石材开支超过2300两,颜料上的支出竟然也有2200多两……付给石匠、漆工的工钱同样惊人。
于是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我们在所有可加以装饰和美化的细节处都做足了功夫。梁柱、斗拱、额坊、藻井、飞檐、窗棂、间雕、雀替、石柱、柱础、栏杆等等等等,内容无奇不有,雕艺五花八门,极尽繁复精致之能事。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踏进会馆的山陕商人,都能真正找到家的感觉;让每一个踏进会馆的他乡人,都能真正认识到山陕商人无可比拟的雄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