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份地契开始的故事

作者: 太原一行商

从一份地契开始的故事0

前文提到,我至东昌府与同乡共同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修缮山陕会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一修就是七年!不过,当我了解了会馆修建的始末,顿觉这七年不过尔尔。

会馆自乾隆元年(1736)置地,乾隆十一年(1746)建造基本格局,又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和四十二年(1777)经过了多轮修缮与扩建,每次都会留下碑刻以记功德。不过其中最符合我们山陕商人行事风格的还属那刻在墙上的“地契”,相信每一个像我一样第一次看到它的人,惊讶之余更是叹服,因为这地契之上最耀眼的四个字是“永垂不朽”!

石碑有云:“将红契存于秋会匣内,年深日久,恐有遗失,因此立石。”石自然比纸质地契更易留存,供后人品评、见证。不过同乡们希望“永垂不朽”的自然不仅仅是这地契,更是我山陕人的商贸版图。

“门前栽棵槐, 钱财自己来”,在家乡晋中,槐有招财纳福之意。据说最初就是同乡们看中了院落里的两棵百年槐树,遂决定购入。先有槐,后有馆。“其地东西长四十三步,南北阔三十步”“又后门南角园基一段,东西长十二步,南北阔十一步零三小尺”“计地五亩七分”。一步大概有五尺,这院落与太原乡里商号的高宅大院相比,属实有些小,说寒酸也不为过。

从修建会馆的碑刻一处处看过来,方知自己之浅薄。会馆第一次大规模建造的乾隆八年(1743),有401家商号捐银,筹款八千余两。显然,当时东昌府的山陕商号仍处在创业阶段,盈利规模有限,财力使然,只能节约行事。而从购地到开工,中间也有七年的时间,大概也与此有关吧。

掐指算来,从初建到如今,已经近六十年,从最初的大殿、戏楼、群楼到后来加盖南北看楼、南北亭厦和游廊,会馆的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但这一次,我们已经从800余家商号募集到了近五万两白银。除了东昌府本地的山陕商号之外,东昌周边,豫、冀还有远在家乡的商号都有捐款,涉及八九个府。与五十多年前相比,我们这一仗富裕得很。

也正因为富裕,轮年司首给我派了一个任务——从家乡招募最好的木匠、石匠,找最好的木料、石料,我们要把这会馆也做成“永垂不朽”的艺术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