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公遇到孔子

作者: 太原一行商

当关公遇到孔子 0

进山门,穿过戏台下悠长的甬道,踩着老槐树下细碎的阳光,入正堂,直至拜完关帝,我的心依然澎湃不止。见过会馆的轮年司首,我在东昌府也算正式落脚。

暂时无事,便也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建在异乡的精致会馆。山门、戏台、大殿,照壁、房额、檐脊,石雕、木雕、砖雕,无一不是地道的山西味,同乡们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啊。但与我家乡处处都有的关帝庙相较,这会馆总有些不同的味道,进进出出,思来想去,终于发现这不同,就出在那楹联、匾额之上。

虽然对外称作会馆,但在当地人看来,这里或许更像一座关帝庙。我们山西人供奉关帝,关二爷是每个山西顽童儿时故事的绝对主角。传说关二爷出生在山西,后在陕西改姓,因此关公是山西人和陕西人共同的精神与文化支撑,这或许是地缘亲近之外,山陕商人能够在外团结一体的重要原因。拜关公,自然重“仁义”,这诚信不欺、仁义当先、利以义制的信条,是每一个自山西走出的商人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只有如此,方得关帝护佑。

不过我如今脚下的这片土地,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出生地。于是,这供奉关帝的庙宇也多了许多孔子的意蕴。

我虽自幼也读写诗书,但毕竟山西经商之风更甚,而齐鲁大地,从青州到兖州再到这东昌府,饱读诗书,考取功名才是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功成名就”。所以,直到后来认识了运河畔一书生,我才对关公与孔子、对眼前这会馆有了更深的了解,那已经是会馆修缮完毕,重开山门之时了。

同样是一个阳光极好的午后,他背着双手,踱着方步,把那楹联、匾额给我讲了个透,那抑扬顿挫的腔调,颇有韵味。

自山门始: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 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夸赞关公之所作所为本就是天地豪杰作为,其高尚品德更足以与孔子相媲美,将关公与孔子两个地区重要的文化象征直接联系在一起。

左右两侧便门上,有石质阳刻的匾额“履中”“蹈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书生说起这“中”与“和”就进入了摇头晃脑的状态,“这出自四书之《中庸》”。还好我虽读书有限,四书还是明白的。书生还说,这“履中”是提醒商人行为中正方觅良机,“蹈和”则寓意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虽不知他这是否过度解读,但对于生意人而言,这道理着实是相通的。

正殿的复殿外侧还有两处木质的阳刻匾额,分别为“道续尼山”“义秉麟经”。据书生说,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麟经则有一段故事: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伤周道不兴,感嘉瑞之无应,遂以此绝笔焉。《春秋》是孔子因获麟而绝笔的,因此又称《麟经》。

书生自赏于这山西关帝庙内处处有孔子的痕迹,而我更乐于与其争论,孔子绝笔于《春秋》,究竟是何原因。不过,儒家之思想经过千余年的沉淀,确实于我理解从商之规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关公与孔子,一文一武,文武兼备,于商海之中自更可游刃有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