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会馆安放思乡的心
作者: 太原一行商
到达东昌府,才深刻体会了“江北一都会”的繁华,“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地位之特殊。这里不仅有山陕商人的身影,还有擅棉花、绸缎买卖的江南商人,擅糖茶、纸张买卖的闽广商人,带来精美瓷器的江西商人,带来人参、貂皮的辽东商人。不过实力最强的自然还是我们山陕商人,“东郡商贾云集,西商十居七八”。谨遵父亲教诲,到东昌府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访山陕会馆,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我与同乡们共同做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修缮会馆。
会馆并非自古就有,听闻最早的会馆由芜湖商人在京师建立,那都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情了。渐渐地,建会馆成为客居外地的同乡人联络情谊、共谋商路、寄托相思甚至祭祀鬼神的多功能场所。我那些实力雄厚的同乡们自然不能免俗,甚至对会馆的建设尤为热衷。
后来曾听常在运河上奔忙的同乡说,仅在山东运河沿岸,就有会馆40多所,其中我西商的会馆就占了一半以上,大多是山陕商人合建,自然也有山西商人独立建造的。当然,不仅是数量上无人可比,山陕同乡所建之会馆楼堂比其他都更加精致奢华,想来也有借此彰显自身雄厚实力的考量。在东昌府,山陕会馆建造之前,曾有一“太汾公所”,听名字就知道,是太原与汾阳的商人共同筹资建造的。显然,山陕地区最早到东昌府做生意者,太汾两府应是最多,据说“桥寓旅社几不能容。议立公所,谋之于众,捐厘醵金,购旧家宅一区,因其址而葺修之”。当时的“太汾公所”建在东昌府城外运河边最繁华的米市街,比如今的山陕会馆位置更好。
如今的山陕会馆就在运河边,门口便是运河码头。虽然在家乡山西见惯了各年代建造的精美古建,但我第一次弃船登岸看到会馆高耸的门楼时,还是颇为震惊。
阳光下的琉璃瓦闪着耀眼的光,层层叠叠的如意斗拱,彰显着主人的用心。门楼两侧的旗杆上,盘旋的飞龙承载的是每一个走出山西的商人腾飞的梦想。
这座沿河而建的会馆,坐西朝东。我们商人,自然取紫气东来之意。这馆前之运河水源远流长,自能财源广进,长流不息。
我在这山门前站了许久,这一门一楼,一石一柱,一画一雕,处处都是家乡的味道,我突然就像回到了太原,回到了自家院子的门前,急切地想要推门进去……
在夜幕即将来临的时候,摄影师用灯光把山陕会馆的山门打亮,它那无与伦比的美妙细节以更突出的方式展现在面前。山陕会馆,是东昌府商业高光时代的留存,这座精美古建的高光之处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
在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出现在最前端的一般是骑凤仙人。但是山陕会馆的屋檐之上,却是一威武之人端坐高台之上,目光坚定望向远方,正似走出家乡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晋商。
山陕会馆的山门有四个柱础,居中对联下为麒麟(一说为貔貅,倒也很符合商人聚财的愿望),两侧为狮子。来往的游人对这两对瑞兽显然十分喜爱,粗砺的石头已经被摸得十分光滑,而它们微张的嘴和歪在一侧的头,似乎是在对抚摸它们的人们撒娇。
连接山门与戏楼的,是一处精巧的遮雨连楼。上中下三层分别是木刻透雕的吉祥花纹、意境悠远的山水彩画、美丽实用兼备的垂花柱。垂花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诗意,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些半悬式的木柱底部雕刻有花型图案,一般为荷花、菊花等,此处所用为荷花。垂花柱中央有圆环,可在重要节日悬挂灯笼。
进入山门,遮雨连楼之下,这处几米见方的戏楼后山墙,值得细细端详。山墙中央是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甬道上方有山西商号所捐赠“万世瞻仰”匾额,再上方有五幅石刻人物图,为老者、童子等共五人。图案内容缺乏文字记载,对历史故事了解的可自行揣测。两侧各有一插屏式石刻照壁,右刻丹顶鹤与苍松,左刻梅花鹿及花草。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琴腿式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罩。整个照壁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堪称线雕精品。山墙的最上方为石刻匾额“岑楼凝霞”,与戏台内的“云霞绚采”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