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运来的石狮子
作者: 东昌府一书生
已经不知道这是连续几天走进会馆了,那行商都以为我得了癔症,怎么就来来回回没完没了。他又怎知我那打心底里的喜欢,这里着实有太多细节值得品味,太多巧思妙想让人赞叹。
会馆六处照壁,各具特色,尤爱三处阴刻线雕影壁。第一处入山门便可见,在戏楼甬道入口两侧,“梅鹿”与“松鹤”分居左右, 商人对长寿与福禄的美好期待就在这流畅自如的线条之中展示出来。顶部的仿木砖雕垂花罩壁顶,下方的琴桌状石刻插屏架壁座,更将这影壁做成了嵌在墙上的画作。如此出色的作品,不仅需要石匠娴熟的刀工,更需要相当的艺术素养,让人不得不感叹民间自有奇人。
戏楼前台八字砖影折壁,分别刻有“天台盛景”与“海市蜃楼”,皆是仙人世界,如梦似幻。大殿内关帝神像左右折壁,有“墨兰”与“风竹”,皆言君子之风。
石匠的发挥空间不只在影壁。方形石柱是山西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从戏楼到大殿,阴阳相间的楹联与福瑞雕花也是会馆一景,而我尤喜其柱础。柱础在秦汉就已成熟,到宋代形式趋于多样,以至于引起朝廷关注,一度规定“非宫室寺观,毋得碉镂柱础”。如今限制早无,这会馆的柱础也做得繁纷多彩。
大殿内的须弥座柱础,下部每面皆有高浮雕马一匹,姿态各异,或仰,或卧,或驰,或作舔足状,马肥膘壮颇为有趣。座上每脚有舞狮人,头顶尖帽,手持绣球,或将绣球放入虎口,或托球骑在狮背之上,形象地展示出民间艺人演绎狮子顶绣球的场景,活灵活现。大殿外,明间两柱础为雌雄狮子一对,北为雌,腹下幼狮扭头回望南侧雄狮,雄狮腹下雕有绣球。有趣的是,雌雄狮皆昂首、张口、伸舌,颇有得意扬扬之意。左右次间的柱础为大象造型,温顺慈祥。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狮子矗立在院落之中,大殿之前,中轴线两侧的槐树下。这两座狮子气势十足,丈高有余。雄狮居北,雌狮居南。结实的肌肉和有神的铜铃大眼,直观地传达着狮子的威猛雄壮。浓密的鬃毛、粗壮的后腿、锋利的爪子与脖颈上的铜铃与流苏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据说这狮子是在山西做好运到东昌府的,让我不得不又一次感慨山陕商人的雄厚财力。大概是为方便运输,石狮被分成了底座、须弥座和狮子本身三部分。这须弥座也很是讲究,上方刻有佛教的八大法宝;往下是变形的寿字,辅以四季花鸟、成熟瓜果及鹿、麒麟等瑞兽;再下方雕有凤凰牡丹、鸬鹚荷花、喜鹊登梅、彩蝶菊花。
这狮子就如同整个会馆的缩影,极尽精工之能,满布福瑞象征,权势与家运兼蓄。商人的思维简单而直接,貌似俗套,却因着工匠卓越的手艺,雅俗一体,自成一统。
东昌府运河畔,从不缺会馆,苏州会馆、赣江会馆和武林会馆,还有太汾公所,斯以为自此以后,当以山陕会馆为首。
这会馆看过了,该听戏了,否则岂不浪费了这东昌府最好的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