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钱也要清清楚楚
作者: 太原一行商
七年,不知不觉我也是半个地道东昌府人了,不负众望,会馆的重修也圆满结束,按照惯例,到了梳理收支,树碑立传的时候。
这些年,东昌府日渐繁盛,我山陕商人的生意自然也蒸蒸日上,参与会馆事物的商号越来越多,涉及的产业也从最初的盐铁当铺扩展到方方面面,“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着实把“货不全,不赚钱”的经商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会馆的正常运营,会馆每年春秋两季会从各商号“抽厘”,以各其营收的千分之四收取,也就是每一两银子抽取四厘。这也是本次会馆重修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有42980两。另外还有商号的布施银、利银(会馆借出银两的利息),以及收众号用物并房租等。
自会馆成立以来,每一笔银两的入账与支出均记载得清清楚楚,这是为会馆的长久发展,更是我山陕商人管理钱财的基本准则,以往的每次修缮所用钱财均有碑刻记载得清清楚楚,立于院内。
这几日,会同几名账房先生,把近年来的账目完整梳理,众商号所捐厘头列得清楚。共有捐银商号450家,其中最多者兴盛章,捐银1373两8钱2分,超过千两的还有五家,都是我山陕商人在东昌府的翘楚。当然更多同乡做的也是小本买卖,捐银10两以下的商号有百余家,其中最少的日升皮货店,捐银3 两。
同乡们生意日隆,结交自然也越发广泛。不曾想,轮年司首竟请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御史温承惠撰文,按察使司按察使马舒新篆额,候补国子监学正刘汉儒书丹!参与修缮之商号皆与有荣焉。
择良辰吉日,立碑以记:
余以为兹之重修,非第故者新之、缺者补之等寻常之经营已也。盖有修而取其新者,焉有修求其修者焉?中殿祀关圣帝君,其后建春秋阁……北殿祀财神大王,南殿祀文昌火神,三殿居西,正大高明,为诸神凭依之所。其东有演戏台,而看楼对峙,山门屏列,此皆仍旧制而新之者也。殿前飨亭九间,陈俎豆于此,肃拜跪于此,联乡谊而饮福酒亦于此。……则钟鼓二楼列于戏台之左右,此则增旧制而备美者也。……七年而工告竣,迹虽修也,而功倍于创。回忆初建之时迄于今六十余年,而庙貌焕然一新,甚盛事也。更可异者,山陕诸友,辐辏而聚此也,其势至涣也……
参考文献资料: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王云
《清代聊城山陕会馆碑刻及其史料价值》王云
《聊城山陕会馆的营修历程》张龙
《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许檀
《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许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许檀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聊城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许檀
《清代民间商会会馆改扩建建设——以山东聊城山陕会馆为例》王毅、付亿、吴怡娜
《晋商与明清鲁西运河区域商贸盛况探析》陈立风
《京杭运河文化影响下的山陕会馆与戏曲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赵元征
《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李泉
《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景观文化基因分析》李唯唯、王丽
《论聊城山陕会馆的戏台与戏曲流动》刘兆霏
《运河文化影响下的聊城山陕会馆雕刻艺术美学研究》李正文、朱毅、张雅利
《运河文化影响下的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李正文
《建筑石雕保护与现状分析——以社旗山峡会馆为例》凌士义、孙欣萌
《京杭运河沿线山陕会馆建筑研究》杜献宁、李煜、刘浩
《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文化价值》周嘉
《聊城山陕会馆研究成果简述》郭艳君
《聊城山陕会馆题咏浅析》宋凤、魏新华、戴永菲、曾全银、王越
《清末民初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研究》赵玉洁
《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综合研究》赵鹏飞
《山陕甘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初探》崔华春
《山陕会馆建筑里的艺术与商人文化》薛睿、陈波
《山西古建筑琉璃釉陶脊兽艺术的设计特征研究》郭雅菲
参考书目: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王云 著
《运河名称——聊城》政协山东省聊城市委员会 编
《秦风晋韵一馆收——聊城山陕会馆研究》王庆友 著
文化聊城丛书《山陕会馆》林虎 主编
《运河学研究》李泉 主编
《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丁延峰 主编
《大运河图志》高元杰 著
致谢:
本刊采访制作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古迹处、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使拍摄与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马龙、赵晓彤)、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为本刊提供学术咨询;聊城市京剧院为拍摄提供人力及服装道具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实习生戴天恩、杜雨可晴、刘笑非对本刊出版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