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除夕夜穿梭的团圆路
作者: 杨超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期盼的节日,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买的火车票、是人挤人的春运、是一条条通向远方的路、是归途的艰难与团圆的甜蜜交织的复杂情感、是节后离别时与家人的依依不舍……作为一个地道的济南人,我的春节经历却略显不同,以上这些我全都没有经历过!不过,虽没有远行的波折,我的春节记忆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没离开过济南,大学校园到家也仅有几站公交之遥,就这样没有“出过远门”的我,毕业后又在济南工作,媳妇也是“老济南”, 双方父母家相距不过一公里,几乎所有的亲戚也都密布在方圆5公里以内。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去谁家过年”这一社会热议话题,在我这里失去了讨论的空间。这样的生活便利,也让我对那种因距离而生的思乡之情和对团圆的深切期盼体会得不够深刻。
但即便如此,我的春节依然充满温情,你要问我,我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四个字就可以总结——“雨露均沾”。 春节期间,最重要的莫过于除夕夜的年夜饭。对我这个小家而言,这一天尤为忙碌。由于爷爷、奶奶去世得早,我家五口人(我、妻子、女儿以及父母)每年都会去姥姥家共度除夕。姥姥是西安人,擅长面食,她会提前准备各种炸制食品、年糕等。我妈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妹妹,到了除夕这天,五家亲戚约莫三十口人便齐聚一堂。姥姥家的房子本来就不大,同时容纳这么多人还是挺有难度的,卧室、客厅、厨房里挤得满满当当,充满了温馨与欢笑。大家分工明确,共同为年夜饭忙碌,炒菜、包饺子、吃饭、喝酒、打扑克,大家轮换进行,其乐融融。春节晚会作为BGM把这一切烘托的更有年味儿,等到电视里传来《难忘今宵》的歌声时,这次年夜饭也就到达了尾声,春节的序曲由此拉开。随着近几年姥姥、姥爷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年夜饭的地点也由家里改到了饭店,虽然氛围依旧温馨,但那种挤在一起忙碌的幸福感却有所减弱。

媳妇那边是姥姥、姥爷去世早,所以年夜饭去爷爷奶奶家吃。与我家正相反,他们是前几年去饭店吃,现在随着老人年纪变大,年夜饭改为在家吃了。媳妇家那边也是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生活总是充满了平衡与补偿,那种挤在一起忙碌的幸福感在媳妇爷爷家又找了回来。
除夕这天,媳妇爷爷家吃饭早,所以下午两三点钟,岳父岳母会提前过去做准备,我们4点钟左右就会尽早赶过去,包饺子、吃火锅。吃火锅的好处就是食材丰富、便捷,不像炒菜那般繁琐。随着火锅热气的升腾,年夜饭也来到了高潮时刻——爷爷发红包。爷爷发红包不同于传统的发压岁钱只给孩子,他是手里拿着一摞下午去银行刚刚取出的崭新百元大钞,围着餐桌挨个发,凡是到场的,上到六十多岁的大人,下到三四岁的孩子人人有份,这份来自老人的关爱与祝福让每个人都心生暖意。年夜饭开始的早当然结束的也相对早些。
晚上7点半左右,我们一家三口就要“转场”了。除夕夜的济南,路上空荡荡的,没有了平日的拥堵和喧嚣,偶尔响起的鞭炮声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在路上的人,这是一个团聚的夜晚,不自觉我脚下的油门踩得更深了些,赶紧到我姥姥姥爷的身边,奔赴另一场团圆。赶到姥姥家订的饭店人已经全部到齐,我们来得刚刚好……
酒足饭饱后,如果你以为我们今晚的行程到这就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晚上9点多钟,岳父岳母也已经回到了自己家。媳妇的舅舅、老姨还有表哥表姐们会结束各自家的聚餐汇聚到这里,大家聚在一起先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怀念逝去的亲人,这份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盼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春节独特的情感底色。仪式结束后,大家会继续吃吃喝喝,玩游戏、打牌一直到深夜。因为女儿太小不能让她熬夜,我们一般会提前回到我们一家三口的温馨小窝,那也是11点之后的事了。至此,除夕夜的奔忙才算圆满结束。
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团圆和温馨的气息。在这样的夜晚,我们虽然忙碌于三场聚餐之间,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家人的爱与珍视。在这样的夜晚,无论世界多么喧嚣,老人与孩子之间的纯粹情感总能跨越一切,紧紧相连,共同编织着属于他们的幸福记忆。每一场聚餐、每一次相聚都是对这份情感的最好诠释。所以,即便忙碌,这样的除夕夜也“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