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师工作室,以她的名字命名
作者: 崔秀娜
“学术带头人”对一个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如何去激发这些“学术带头人”的创新活力,如何让他们“传帮带”,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
平邑一中创新性地在学校里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成员互相交流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热忱。目前,平邑一中已有好几个名师工作室,我们采访的是马自玲名师工作室。
“我与平邑一中的缘分已持续了40年”
“我一直赞同这个观点: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专业成长,是教学走向专业的保证。”8月28日下午,在平邑一中2022年教育年会上,在马自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分享结束后,马自玲本人做了点评。她身着一袭中国风的旗袍,讲话清脆利落、字字珠玑,令人印象深刻。在平邑一中教书已30年的她,眼神中闪烁的始终是对专业教学的热爱和激情。如今的她,已是山东省特级教师。
平邑一中有1000多名教师,能获得正高级职称并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实属凤毛麟角,马自玲就是其中的一位。1982年,马自玲在当时的平邑一中初中部就读;1988年,她自平邑一中毕业后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平邑一中任教至今。
“从1982年初识平邑一中,至今已40年。这40年,我从一个懵懂的求学少年变成了给少年教书的教师,变化是巨大的,但是我对平邑一中的热爱从未改变。”
回首自己30年的教学生涯,马自玲曾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文中深情地写道:“忘不了在钢板上手刻蜡纸、油印学业练习资料的年代,当油墨蹭脸时同事们的打趣;忘不了同事们问题研讨时的思维碰撞和对我的启迪;忘不了无数个早操时蒙蒙晨曦中的那一钩弯月,以及晚归时伴随疲惫身躯的漫天星辰……”
可以说,平邑一中见证了马自玲的成长。而她对于职业的追求与热爱,也得到了认可——2020年1月,平邑一中成立了以马自玲名字命名的“马自玲名师工作室”。
在那份名为《平邑一中关于建立马自玲名师工作室的决定》的文件中写道:希望马自玲名师工作室融研究性、实践性于一体,有效促进本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形成一支具备先进教学理念和高超实践能力、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专家型教师团队,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学术至上、教育自觉”的工作氛围。“引领”作用是平邑一中希望马自玲名师工作室做到的,也是这个工作室成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学理的深度 学术的高度”
马自玲名师工作室有十几名成员,都是平邑一中各学科教学的“精兵强将”。并不是因为马自玲是教历史的,这个工作室的成员就都是教历史的,实际上,这个工作室的成员中各个科目的老师都有。
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这个工作室成立后,大家在一起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我们大家在一起的工作内容有三:学术共读、课题研究、磨课研课。”马自玲向我们娓娓道来。
学术共读即大家一起共读书籍,书籍大致分为政策导向类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说明》等研究高考的书籍,教育理论类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等研究课堂教学的书籍,还有学科专业书籍。课题研究即大家在一起共同做课题。磨课研课就是将研究的理论成果显性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概括成一句话:我们在一起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专业地教学,让教师都像专家那样去思考,都有专家思维’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每位成员既要有学理的深度,又要有学术的高度。”
马自玲始终坚信问题即课题。马自玲名师工作室就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积极引导成员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探寻解决之道。
“成己达人”
马自玲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工作理念,那就是“成己达人”。成立这个工作室,对于她来说最大的意义并不是突显自己,而是大家一起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不仅是我们工作室的成员一起成长,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师,我都希望我们一起成长。”
在2020年平邑一中教育年会上,马自玲名师工作室出了两个课题。马自玲做了题为《新课标、新高考视域下教学建构的理性思考》的报告;团队成员生物教师秦宪勋则给大家开了一节微课《细胞中的水》。“第一次教育年会,大家都还在初步摸索,但是我们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了我们的品牌,也让他们明白了我们工作室的具体工作,这就是巨大的收获。”马自玲道。
第二年的教育年会上,马自玲名师工作室一下子出了6个课题。马自玲自己做了一场《教师如何做研究——志于道 游于艺》的分享,向学校教师们分享该如何进行更专业的学术研究。团队成员中的5位(秦宪勋、魏平、甄子强、邵长军、高克兵)也都做了分享,内容包括高考命题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化解读、专业的教学设计等。对于那次教育年会上工作室成员的表现,马自玲用了“跨越式”来形容,“因为我们已经开始向大家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今年的教育年会上,马自玲则把分享的机会让给了团队成员,自己做了点评。6位团队成员(邵青、秦宪勋、李涛、李长胜、高克兵、李世林)侃侃而谈,从如何进行专业的教学设计到如何进行专业的听评课,他们都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虽然这些研究听起来很枯燥,但是研究起来非常有意思。而且研究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让课程‘瘦身’,让学生受益。”马自玲始终坚信,“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只有明白如何进行专业教学,才会达到深度教学的目标,而不是让学习流于表面”。
目前,马自玲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成果即将结集出版。在马自玲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下,平邑一中越来越多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浓浓的学术研究氛围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