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亲的信
作者: 李育才父母亲:
敬启者,自离家至今,无一日不想念于二老,咱家无有粮食,而父亲又年老,使儿心中实在不安,但是这是环境的促使,并不是你儿之过。上午十点钟,儿接一来示,内情尽知。而所说的小包袱一事并未收到,但是或者它也不至失掉。咱处纹(紊)乱,那当然是少不了的事情,因为这次抗战是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民族解放的重担放在我们每个中华人民的身上,咱处而只是纹(紊)乱,而并未受到亡家的痛苦,在前几日,日本鬼子打到了灵石,现在才退到娘子关以外去了。在这少先队里有很多的同学都没有家了。他们的父母兄弟都不知生死了,亡家的人真痛苦啊!
再所说淼源着伤之事,儿已甚明。你看在这个年头儿上前线的,境(竟)能由死里求生,而在家、在后防(方)的,境(竟)然受了这样重的伤。这次日本鬼子他一定要灭我们的种了,而我们决不让他灭我们的种。因此你儿漂流外乡,你儿在死里求生,在这样死里求生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把身身体体练好了。前几天有一位十七师的同志说:“全部现在只有数百人。”
父母亲不要挂念你的儿子,你儿的一切都很好,你儿现在什么也不要了,只希望父母亲好好保养身体。再所说教儿回家探望,这恐怕不能。不过而后若有机会,你儿一定是会回家的。再所说清秀、子屏究境(竟)在西安什么地方,文华受什么训练,请父亲到他家问问通信处。特此
福安
男 育才谨启
阴历十一月初三(四)日
阳历十二月六号
十一月十八/十二月廿日发信
抗战家书背后的故事
李育才(1917一1946),又名李践,陕西澄城人。县第一高小毕业,曾在平民工厂当工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第一纵队三十五团任班长,10月调任政治工作员。1939年任第三十五团五连连长,转战于襄陵、汾城、汾阳、交城、太原等地,常与日军拼刺刀肉搏。曾俘获日军士兵。1941年8月,升任决死二纵队第八团二营副营长,12月在单独行动中因寡不敌众、枪坏被日军俘虏,解往东北做苦工,受尽折磨。1942年9月突围脱险。1943年3月回到原决死队,任支队参谋长。1944年调任晋绥八分区军事教员。1945年任八分区太原县游击大队副大队长。1946年10月,在山西太原南郊一带,带领一个营与围攻驻地南马村的阎锡山军队3个团作战,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作战,直至打退敌人。通信员何守贞立即背起他到一座破庙进行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李育才壮烈牺牲,时年29岁。
这是李育才1937年12月6日在山西写给父母的家书。1937年元宵节刚过,李育才与好友李少英等商量决定参加红军,奔赴抗日前线。为了实现救国家于危难的理想抱负,李育才说服父母和妻子,含泪惜别,到陕西三原县永乐镇参加红军。之后,他跟随改编后的八路军东渡黄河。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学习党的政策和主张,对抗日救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父母,他无一日不想念,也十分牵挂家中的生计,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家里贫困,“无有粮食”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并不是自己的过错。“这次抗战是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民族解放的重担放在我们每个中华人民的身上。”由于日本的侵略,“在这少先队里有很多的同学都没有家了”,“亡家的人真痛苦啊!”李育才更认识到,日本侵略者“一定要灭我们的种了,而我们决不让他灭我们的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以及血战到底的决心。民族危亡之际,正是千千万万像李育才这样的英雄儿女抛家舍亲,主动担负起守土御敌的责任,我们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

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的李育才烈士纪念碑
抗战胜利后,李育才却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之下。他的家人苦苦等待,一直没有他的消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没有音信传回,1952年登报寻人,才知他早已血洒山西。
1953年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李育才家人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李育才颁发了烈士证书。这一张薄薄的烈士证明书,证明了他献身革命、慷慨无私的坚定信仰。李育才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求得全国人民之自由,国家之独立”的铮铮誓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swh202506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