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皆兵: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依托太行山实施战略展开,在恢复和建立各地党组织的同时,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太岳抗日根据地、冀南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晋冀豫与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合并,组成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晋冀鲁豫各抗日根据地将发动、组织群众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之一,动员各阶层民众投入到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建设中来,实现了群众与党、政组织之间的密切配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一切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旗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活动。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在致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要使八路军全体指战员和友党友军明白,“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为切实贯彻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1937年11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转战晋东南,一大批工作团分散到太行山各地开展群众工作,带领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3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召开会议,集中研究建立太行根据地的问题。会议指出,“单凭政府军队的片面抗战,而不把广大的群众发动与组织到抗日阵线里来,是不能战胜日寇乍战 的”,因此认为对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揭破敌人的阴谋与欺骗,把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组织与武装起来,已成为当前最严重的任务。①在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一切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的总目标下,根据地党组织从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实行民主、改善民生,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组织工、农、青、妇等各种群众团体,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参加到革命斗争中来,为争取革命的最终胜利积蓄抗战力量,形成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全民皆兵: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0
发展群众武装,配合正规军与游击队作战

二、多方面开展工作,调动群众支援抗战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主要是通过唤醒民众民族意识,实行合理负担和改造村政权、减租减息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斗争,调动广大群众支援抗战的积极性而展开和发展的。

宣传教育方面,发动群众,唤醒民众抗战意识。在八路军进入山西之前,牺盟会在教育和引导群众投身抗战事业方面已产生了巨大能量,数以万计的青年以不同方式投入到抗战事业中。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开赴太行山后,根据党中央“分兵以发动群众”的方针,动用了约三分之二的兵力,组成八路军工作团,分散到太行山很多县,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讲解“合理负担”,宣传八路军是人民群众的军队,关心群众利益,为保护群众利益坚持到底。另外,晋冀豫根据地很多地方的党组织得到恢复、整顿和发展,同时,青年救国总会、工人救国总会、妇女救国总会、农民救国总会、各界救国总会等晋冀豫全区统一的群众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相继领导各地的抗日救亡活动,宣传贯彻党的抗战路线和政策。一些地方党组织还派出话剧团、乡村教育工作团、民运工作队等,到各县开展抗日宣传,

全民皆兵: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1

1939年9月,晋冀豫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武乡县东堡村举行动员和组织群众。通过宣传教育,民众支前抗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更有不少青年直接参加了革命工作。

武装斗争方面,组织群众,形成全民皆兵局面。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开展敌后抗战作出明确规定:“武装人民,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奔赴晋东南后将发展群众武装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斗争、宣教等多种方式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发动群众出粮、出兵以支援抗战。在发动和领导群众进行民主斗争的基础上,组织并武装群众,建立和发展人民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等武装力量。群众武装一方面应对日军“扫荡”,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参加破路拆堡、搬运器材的交通斗争,担负站岗放哨、运粮草、送情报、抬担架等战争勤务,承担维护地方治安,协助主力部队战斗、组织和领导地方生产建设等诸多职能;另一方面为主力部队提供可靠的兵源补充,对壮大武装力量和全力开展群众游击战争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持久抗战中,各地通过支援干部、武器帮助等方式建立并发展群众武装,把人民武装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依托各种群众团体动员民众参加民兵,逐步形成从支持武装到参加武装的社会热潮,形成了从群众到民兵、从游击队到地方武装再到主力部队的递次升级的武装体系,建立起一个由民到兵的输送链,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支撑,

民主政治方面,引导群众,投入民主建政热潮中。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战,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1941年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圆满结束,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正、副主席和委员,边区政府成立后抓紧建设各级“三三制”政权。其中,村政权的建设是“三三制”政权的基石,因此,各地把村选工作作为根据地建设中的重点任务来抓,并且通过改造村政权来进一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广大群众加入到民主建政的热潮中来。从1941年开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以村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选举运动。为动员更广泛的群众加入到村选运动中来,边区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动员群众参与选举,采取了票选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烧洞法、投纸团法等易于操作的选举方法。各地经过宣传、教育、发动、选举等几个步骤,普遍产生出村政委员会和村长,为县选和边区大选打下了基础。通过选举,在村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大批抗日分子走上了村长的岗位,贫雇农比例上升,中农比例下降,富农受到保护,开明绅士占一定比例,使基层政权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动摇了封建势力的社会基础。群众性的民主选举运动,从政治上巩固与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各阶级、阶层争取抗战胜利的积极性,群众从实际行动中体会到组织起来的重要性,使群众组织进一步得到巩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swh20250614.pd原版全文

经济建设方面,关心群众,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当时,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被剥削的困苦生活,二是受压迫的专制统治。1938年,晋冀豫区党组织和抗日政府废除旧社会的苛捐杂税,在完粮纳税方面规定地主富农多纳,中农和贫农少纳或不纳。1940年8月,边区统一政权-冀南、太行、太岳成立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公布合理负担条例,进一步推行合理负担政策。1942年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在太行根据地开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布《修正晋冀鲁豫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对减租减息政策的要求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为接下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干部访贫问苦,群众自求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改善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群众参战的积极性。据统计,1942年度,晋冀鲁豫根据地人均负担2.9斗(小米),占其平均总收入的 16.96% ;1943年度,人均负担1.63斗,占其总收入的 10.5% 。②全区在贯彻落实减租减息政策的同时还普遍开展了减租保佃和清债退押运动。只要依法交租,地主就无权收回出租的土地。凡清算了债务的一切借贷契约,债主均必须全部交回,当众烧毁。经过这场斗争,使贫农、中农的生活条件有了保障,使群众增强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信任。

全民皆兵: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2
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训练班学员在听课

生产生活方面,帮助群众,军民团结战胜困难。1941年到1943年是晋冀鲁豫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全区不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交相侵袭,接连不断,更有敌人对根据地的频繁“扫荡”、军事封锁及战争消耗。为发展生产,渡过灾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把组织大生产运动、渡荒救灾,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全区党政军民机关所有同志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首先是节约自己的口粮,改吃糠菜,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发给灾民。规定县以上机关每人每日节约小米一两,战斗部队除战斗及帮助人民春耕外,每人每日节约小米半两,部队后方机关每人每日节约小米一两。③其次是部队在边沿区和敌人展开武装斗争,掩护群众抢种抢收,并从敌占区抢运和购粮,以救济灾民。利用战斗间隙,帮助群众抢种粮食、蔬菜、开挖水渠。与此同时,边区军民自己开荒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机关、部队通过开荒、纺织、养殖、运输等农副业生产,不仅改善了生活,而且解决了部分办公经费问题。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如在经济建设中以工代赈,开办生产、消费合作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组织灾民到外区垦荒、种地、帮工,赚取工资,养家糊口;向灾荒严重地区运送粮食,等等。在救灾工作中,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其中,妇女纺织运动开展的比较广泛,成绩比较显著。1943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拨专款,奖励妇女纺织。通过开办训练班、组织互教互学、个别传授等办法,推广纺织技术。到1945年6月,纺织运动在边区普遍展开。仅太行区参加纺织的妇女就达22.7万余人,共纺棉花80多万斤,大大缓解了全区穿衣难的问题。④经过普冀鲁豫边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热情和劳动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彰显了“组织起来”的巨大威力。

三、开展群众工作卓有成效,为抗战胜利作出杰出贡献

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围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土地问题,发动、组织民众参与到抗战中来,形成了真正的人民战争。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晋冀鲁豫边区军民万众一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锤炼出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到抗战胜利,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伤亡11.6万余人,阵亡旅及支队长以上干部约70人。党政民区级以上干部人员牺牲、被俘、负伤、病死者3000人以上。③根据地各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被广泛地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进一步壮大了抗日力量。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边区人民克服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生产大量的粮食、布匹、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保障了前线的供应。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至1944年8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部队已发展到30余万人、民兵40万人,涌现出3000多名英雄模范人物,根据地参加农、工、青、妇和民兵等组织的群众达500余万人。⑥

至抗战胜利时,晋冀鲁豫边区形成拥有太行、冀南、冀鲁豫、太岳4个行署、22个专署、198个县、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2550万的广大区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③

注释:

① 《中共冀豫晋省委建立太行根据地会议报告》(1938年3月20日),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一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② 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③ 1943年3月29日《新华日报》。

④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⑤⑥⑦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417、416、2页。

(作者系中共长治市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教师)

(责编 霍瑞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swh20250614.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百团大战
下一篇: 军纪严明树丰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