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民是胜利之本

作者: 文汇

1941年,日军把华北作为“彻底治安肃正”的重点,集中反复“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画家在太行山的4年里,经历了抗日战争中最严酷的阶段。从太行山回到延安后,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创作了一幅具有英雄主义气概的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21cmx19cm ,见封底,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反映的正是抗战时期日军与根据地军民之间“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作品描绘了在敌后战场上军民团结一心打击敌人的场景。画面呈金字塔式构图,底部托举的民众构成了牢固的塔基,塔尖是正在向敌人射击的八路军战士。这幅版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现出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1941年至1942年,是敌后根据地军民最困难的时期。在“扫荡”华北各根据地时,日军一次投入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达130多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近30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制造无人区。

华北平原地区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抗日根据地面积一度缩小,人口锐减。

严重困难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疯狂进攻,中共中央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开展全面的对敌斗争。这就是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展开斗争,避免单纯在军事上同敌人硬拼。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3.1万余人。敌后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最重要因素。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武装工作队等,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战胜严重困难的敌后抗战中,山西这块红色热土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传奇英雄赵亨德、民兵杀敌英雄黄小旦、段兴玉,地雷大王王来法、劳武结合的张初元…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众多英烈事迹感天动地。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山西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在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倍珍惜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扬光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swh20250620.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忆唐山交大反南迁争生存斗争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