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的桑梓情

作者: 林卫国

林俊德的桑梓情0

林俊德(1938—2012),福建永春人,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解放军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1993年获授少将军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评“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2018年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2019年10月,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他曾说:“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核试验,为的是让中国人在世界上能够挺起腰杆说话。”新疆马兰是他一生牵挂的地方,在这里,他为中国的核试验事业奉献了一生。弥留之际他对家人说:“我死后把我埋在马兰。”老伴黄建琴握着他的手说:“你活着时是军队的、国家的。现在你终于是我的了!你先回马兰,我死后也跟你回马兰。”他去世后,组织上给家属的10万元慰问金,老伴将其作为他最后一笔党费全部上交。作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他隐姓埋名半个多世纪,深入戈壁大漠深处,参加了我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作出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家乡人民更是崇敬之至、引以为傲!他情系家乡,也有不少感人故事。

第一次在家乡作专题报告

2002年4月27日至30日,福建省第四届泉州旅游节在永春县隆重举行。林俊德将军应永春县委和县政府邀请,回乡在县人民会堂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专题报告会。

报告一开始,他就对在座的父老乡亲说:“我这是和大家唠嗑家常,汇报成长。”“我完全是靠政府的助学金维持自己的学业。没有共产党,没有人民政府,就没有我的成长和知识的武装。所以我特别珍惜我的学习机会,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这样。”

谈及成绩和荣誉,他说:“这得益于党和人民的培养,得益于学校老师的教导,和自己从小就磨炼成的不怕苦、不怕挫折的性格。还得益于戈壁滩上的一群群立志报国的有为青年的精诚团结和密切合作。我的这份荣誉,既属于我,更属于与我朝夕相伴的团队。”

他还说:“我从事的工作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加强我国的国防。我觉得自己就像上前线一样,真刀真枪为祖国作贡献的时候到了,既兴奋又感到光荣!我们常说‘把一切交给党’,这句话不是空的,而是要靠实际行动来践行。能为祖国做点事,是幸福的。我们好多同志都是这样,党叫干啥就干啥,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与国相依,贡献终生。我们的享受是投身革命工作的享受,我们的喜悦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喜悦。”

向家乡老教师敬礼

林俊德先后就读永春县实验小学、桃星南湖小学、永春第一中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无论在哪个学校,他都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刻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教过他的老师们无不深感幸运:“我们的学生队伍中,出了一个中国的‘核盾功臣’林俊德!”

林俊德多次说过:“我这个人一生很幸运,碰到了许多好学校、好老师。”上初中时,他的父亲患病不能工作,生活非常困难。班主任林福禄和刘诗燃等老师都很同情他的处境,给他评了最高等级的助学金,使他渡过了难关。他初中毕业填报升学志愿时,最初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填的都是中专,为的是早日毕业,解决家庭经济负担。老师们深知他的学习能力与志向,都感到可惜。物理老师陈锦择极力开导他,建议他上高中再上大学,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林俊德这才克服暂时困难,上了高中。有一次他返乡省亲,专程去陈锦择家拜会恩师,表达敬意和谢意。2008年8月,他得知班主任刘诗燃的家因遭受严重暴风雨而陷入困境,心急如焚,立即汇去3000元人民币,帮助老师重建家园。

2011年10月,他偕夫人、女儿、胞妹最后一次返乡,到就读过的各个学校走访座谈、看望老教师。

为祝贺永春县实验小学的百年校庆,他在给学校的贺信中写道:“树人垂百年,英才遍五洲,衷心祝贺母校百年校庆。我很怀念这块故土,这里是我成长的起点。”

在桃星南湖小学,他的目光一直在寻找班主任郑庆兰。此时郑老师已是白发苍苍,林俊德还是一眼就认出她,亲切地问候:“郑老师,您好呀!”他和老伴分坐两旁,握住郑老师的手嘘寒问暖。他告诉恩师:“我现在也得了病,明年如能回来,一定登门看望老师。”他还热情地邀请恩师有机会到西安走走,并一再叮嘱:“您一定要好好保重呀!”最后,他在校园里亲手种下一株松树,以寓“百年树人”之意。

在永春县第一中学,他欣然题词:“教育是强国之本,任重道远,再接再厉。庆贺母校105诞辰。”在建校105周年校庆师生座谈会上,他向学校赠送珍贵礼物——一套“参加中国核武器试验”的纪念金币6枚。

身着军装的林俊德向永春一中的老教师敬礼,是他返乡之行给人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既体现了他对党的教育事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又体现了他对教书育人的园丁们的无限尊重。返乡期间,他总是在各种场合表达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人生是短暂的,事业是长久的。”“人要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只要是事业需要,就要甘于淡泊、寂寞。”

与乡友的交往

在福建,林俊德同乡孙建斌因最早采访和报道林俊德的事迹而广受关注。

生于1942年的孙建斌原籍永春,曾任永春县中学教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干部等职。他早就关注到了林俊德这位杰出的同乡,但一直无缘见面。首次采访林俊德是在1994年6月24日,他到福州出差时突然接到林俊德胞妹林一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的电话,说她哥嫂从陕西到福州了,现在就在她家里。孙建斌闻讯大喜,立即赶到林一德家,见到林俊德伉俪及其子林海晨。他们翌日就要返回永春看望老母亲。正好孙建斌也准备返乡,便邀同行。

孙建斌当即提出想要采写其生平事迹,以便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汇报和宣传。林俊德爽快答应,当晚就按照孙建斌的采访提纲,从学习、工作经历、职务职称以及获奖情况等方面,写了满满3页纸,翌日见面时递上。从福州到永春的途中,两人相谈甚欢。后来孙建斌曾告诉笔者:“回想起来,我当时不顾他们旅途劳顿,一路在车上唠叨不休,真是太失礼了!”此后,他们一直保持联系。除信函、贺卡之外,林俊德还给孙建斌寄来他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各种获奖证书的复印件。根据这些丰富珍贵的资料,孙建斌撰写了一系列宣传稿件。

如今,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的林俊德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展示的大量资料和物品很多是由孙建斌提供的,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林俊德的光辉事迹及其与家乡的密切关系。

2020年9月26日,孙建斌因病去世。在患病卧床期间还数次跟笔者通话,畅谈与林俊德交往的感受:“林俊德将军无论是在咱们家乡,还是在全中国,都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可是在咱们这些普通人面前,依然是那么谦逊,平易近人,他真是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啊!”

(责编 闵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