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解决群众就医难题专家在身边 大病不出区县
作者: 宋婷婷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40岁的王涛(化名)而言尤为珍贵。去年,他曾命悬一线,是国家“医疗队”来到“家门口”,实施重庆市区县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让他重获新生。
看病就医是老百姓关注度最高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多重庆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一流优质医疗服务,民生“健康底色”进一步擦亮。
飞越千里为他“换心”
约在9年前,綦江区居民王涛(化名)察觉到自己在活动或劳累时开始出现呼吸困难、间断下肢水肿等不适症状,症状由轻变重。
几年间,他多次前往重庆中心城区的医院就诊,最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经过抗心衰、改善心功能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024年3月,他听说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已落户綦江,便在家属的陪同下到该院寻求帮助。
彼时,王涛的情况已相当危急。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左心室已扩张到了80mm(正常成年男性应小于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到了22%(正常成人为50%以上),到了终末期心衰的最严重阶段。
治疗刻不容缓。但是,王涛的家属考虑到手术风险,仍在犹豫。为此,苏渝两地专家团队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深入的讨论和沟通,组织多学科团队对术前评估、术前治疗、药品及器材准备、手术实施、术后监护、术后康复及围手术期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等各方面都定制了个性化方案,强大的技术力量让王涛一家不再犹豫。
手术前夕,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团队飞越1200公里抵达綦江,为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并和綦江医疗团队再次确认手术细节。次日,经历5小时手术,王涛完成了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
“这次手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顺利出院的王涛感慨道。据介绍,这也是重庆区县医院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
“我是2022年从南京来到重庆的,当时医院能开展的治疗非常有限,门诊量和住院量都处于较低水平。”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院长杨刚回忆,那个时候,别说人工心脏植入,稍微复杂一点的手术,当地几乎都无法开展。像王涛这种程度的患者只能建议转到其他医院,无疑将加重患者在时间、金钱等方面的负担。
“如今,我们有了更多底气。”杨刚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
优质医疗资源“动”起来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遴选国家级医疗机构作为输出医院,到患者流出较多、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2021年,国家新增重庆、贵州等1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输入医院范围。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机遇。2021年1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方案》,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并印发《重庆市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政策清单》,从资质保障、资金保障、人事薪酬、医保及物价、用地保障、科研创新激励6个方面,给予26条支持政策。
在国家使命、重庆期盼下,重庆目前共获批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入医院项目,分别是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庆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
在院区建设如期推进的同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的顶尖医疗人才、医疗技术、医疗管理等,正逐渐平移至输入医院,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
“按照国家的要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要达到一千万人口。”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党委书记王江表示,他们将通过重庆市医院协会区县医院分会、川渝滇黔联盟、渝南黔北边界医疗联盟等,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周边地区,真正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初衷。
“我们以江苏省中医院为输出医院、永川区中医院为依托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院长毛得宏介绍,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的中医特色优势提升,辐射能力也随之增强。据统计,2024年,全院门诊量达75.2万人次,区外诊疗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2.32%。
积极回应百姓健康之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随着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的显著变化,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和健康权益,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也期望到医院看病更舒心、服务更周到。这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
对于这份沉甸甸的民生所盼,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有力地回应了。
2024年,我市不仅全面推进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还紧盯“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构建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动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医检互认”应用覆盖所有公立医院,减少重复检查79万人次,累计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近2亿元;“三医”协同改革入选2024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一项项顺民意、惠民生的举措,书写出一份民生幸福的“健康答卷”。
新的一年,我市将如何持续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今年重庆“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也纷纷建言献策。
比如针对“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现实难题,市人大代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提出了关于积极探索“无陪护病房”在各区县开展试点工作的建议。
“无陪护病房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替代家属承担生活照护,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的一种现代医疗服务形式。”在吴永忠看来,这种医疗服务形式可有效减轻家属负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照护。他建议2025年每个区县选择2-3家医院展开试点,并进行经验总结,为后续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在我市的深入推进打好基础。
又如,市人大代表、奉节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黄琼建议打通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信息与业务信息壁垒,实现公共卫生体检信息与临床就诊信息互通共享,完善医务人员交叉培养机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队伍融合。
……
2025年农历新春,王涛终于过了一个舒坦年。多年来饱受疾病困扰,他一度感到绝望,如今重获新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想象。让人民健康有“医”靠,让民生底色更鲜亮,才能托起这一个个热切的盼望、一份份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