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预算“总开关” 让财政资金运行更高效
作者: 陈敏 张双山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2024年,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人大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干出一件“大事”——探索监督零基预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具体而言,该区结合实际,从小切口出发,选取环卫维护和老旧小区改造两个项目,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不考虑原来预算安排和支出水平,转而重新考量项目当下实际状况,以零为基准点,即将预算项目视为全新起点,重新进行全面、细致、多维度评估。以环卫维护这一项目为例,该区通过零基预算实现预算降本578万元。
从零出发
2024年3月,一项关于在零基预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试点在渝中区拉开。
什么是零基预算?它如何助力部门预算编制的优化?
作为一种全新的预算编制理念,零基预算的核心理念在于从零开始审视每一项支出,而非基于历史数据或固定基数进行预算,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比如:某部门上一年度预算为100万元,如果沿用“基数+增长”的老办法,那么该年度预算会以100万元作为基数,再增加当年新增的项目支出,基数就后会越来越大。
而零基预算强调的是打破原有支出固化格局,以零为基础,根据部门当年工作安排,确定项目核算经费,确保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
但和传统预算编制模式相比,零基预算所需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因此在项目的选取和示范打造上,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到此,2024年,渝中区选取环卫维护项目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力探索零基预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
从零开始,如何来保证预算更加精准?
“传统的预算编制都是按老办法做,这种方式虽然简便,却可能忽略实际需求的变化以及某些非必要开支的缩减空间。”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因此,渝中区开展了多方调研,在制定标准时,确定了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及公厕分级维护的定额标准,包括76项内容。
同时,根据道路清扫日均人流情况、日清扫频次、作业质量标准、清扫时点(时段)、同时段所需一线作业人数等要素,分为ABCD四个类别。
比如:A类道路人流量较大,清扫保洁的需求也更大,根据人均保洁面积,估算出每天需洒水作业2-3次、洗扫作业1-2次,每周还需1-2次人机配合冲洗。
然而,D类道路的人流量相对较小,按人均保洁面积估算出,洒水作业和洗地作业平均每天只需0.5-1次,每月需1次人机配合冲洗。
“不同的区域,对清扫保洁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应该重新按实际所需来确定预算规模,体现区别。”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通过综合运用作业成本法、比较法等方法,厘清区环卫中心等4家单位2022-2023年环卫维护项目成本要素、内容和结构,了解历史水平和行业平均情况,筛选、剔除无效和低效成本,算清必要、必须和有效成本。
正是有了更加精准的零基预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预算绩效,渝中区在环卫维护这一项目中,实现预算降本578万元。
破除基数
近年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零基预算的理念被更多地推广、应用和实践。
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将其作为深化人大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措施,率先探索零基预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试点,探索多方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决定》,要求区政府深入推进绩效指标库和标准体系建设,并督促区政府出台《渝中区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渝中区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五年行动计划》。
“构建在零基预算框架下的重点领域绩效指标体系,要素重组是关键。”渝中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李瑜波表示,这也是渝中区把现代企业管理的绩效理念融入政府治理中,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应用到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的具体做法。
下一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还将按照区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持续加强预算监督,强化跟踪问效,督促区政府进一步探索开展部门整体零基预算改革试点。
不留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探索零基预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试点的监督,也是渝中区人大常委会“531”预算审查监督机制的其中一环。
2024年,渝中区委深改委将完善预算审查监督机制纳入民主与法制领域重点改革事项,初步形成了具有渝中辨识度的人大“531”预算审查监督标志性成果。
其中,“5”指的是预算审查监督五大重点,分别是预算绩效、政府债务、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部门预算五个方面的重点监督事项;“3”指的是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季度报告制度、预算调整及时报告制度、完善预算联网监督“四级+”会议制度;“1”指的是绩效指标标准化体系。
不仅如此,渝中区人大常委会还督促区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积极引导财政资金加大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力度,重点保障重大战略、重点任务及重大项目支出。
2024年,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完善预算公开评审工作,评审部门15个,评审项目52个,涉及金额7.2亿元,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督促区财政收回两年以上的上级专款和本级项目结转4.65亿元,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确保财政资金用在保障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处、民生领域的急需处。
渝中区人大常委会还推动构建起覆盖全区76个部门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督促区政府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和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中进行单列,在压力指标全覆盖基础上,搭建教育类、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类等核心指标800余条,涉及120多个具体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绩效再评价力度加大,效果也十分显著。” 李瑜波介绍,2024年渝中区推动纳入再评价的项目由2023年的30个增加至222个,涵盖资金18.5亿元。同时,督促区财政将绩效评价结果直接与预算安排挂钩,直接奖励或扣减了5个区级部门的2024年公用经费和一般性项目支出。
正是通过这项民主与法制领域重点改革,2024年,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40个重点民生项目绩效运行情况开展了重点监督,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积极回应群众期盼,监督资金达8.9亿元。同时,对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15件民生实事开展跟踪监督,有力推动项目的完成。
如选取市民高度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等项目作为预算监督重点,出台《关于切实有力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决定》,每年开展城市更新重点项目专题调研,并在常委会会议上进行满意度测评,持续追踪《决定》落实情况,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完成,我们在体制机制上也进行了相关探索。”李瑜波介绍,如成立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服务中心,将预算联网监督向纵深推进。
据悉,该区2024年通过预算联网监督发现5大类问题,督促财政部门对14个存在预算执行问题的部门发函提醒,收回资金1724万元,用于保障经济发展和民生需要。该区人大常委会预算联网监督案例还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选入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使用典型案例汇编,获肯定并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