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力 寻找大城善治最优解
作者: 宋婷婷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光荣使命,也是重庆迈向现代化的关键考题之一。市委六届五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出重庆要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加快构建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化大都市。
为助力全市答好这道必答题,一年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以高质量立法供给助力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与各方携手共绘大城善治的新图景。
出台决定助推示范区建设
今年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重庆召开“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要推动超天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紧接着,2月10日,2025年重庆市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上提出,2025年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突破攻坚年”。按照“新春第一会”的安排部署,重庆迅速制定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2025年行动方案》,将实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八大行动”。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人大该如何作为?3月26日,一项重要决定正式出台。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助推超天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决定》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立法方面,聚焦宜居城市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关键领域,全力推动相关立法项目。积极探索开展创制性立法、小切口立法,以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开展地方立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进立法智库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立法的智力支持作用。并且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等载体,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到吸纳民意、汇聚民智,让立法工作更贴合群众需求。
在监督方面,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和质询等多种形式,推动解决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中的难题。在代表工作方面,市、区县(自治县)人天常委会以及各级人天代表要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积极发挥作用。此外,《决定》还提出建立“协同联动"和“深度调研"双轮驱动机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精细立法为城市“舒筋活络
城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重天部署,聚焦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积极开展立法工作。制定《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重庆市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安全管理规定》,修订《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以法治之力为城市"舒筋活络”。
截至2024年底,重庆机动车保有量641万辆(不含摩托车314万辆),其中,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量232万辆(不含摩托车44万辆);共有停车场2.9万个、停车位632万个,中心城区停车场1.24万个、停车位366万个。从数据来看,我市停车位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存在高峰时段车位需求大以及局部区域停车难等问题。为有效破解“停车难”,促进停车场多样化供给,《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对临时停车场的设置管理予以了规范,明确了住宅小区内合理设置停车泊位的相关规则。此外,还鼓励社会主体多元化参与停车场投资建设,支持村(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建立停车共治共享协商机制,鼓励专用停车场向社会开放,实行错时共享停车。
此前,重庆缺少专门的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安全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针对这一情况,市人天常委会以“小快灵”立法切实保障安全“大民生”,推动《重庆市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安全管理规定》出台,弥补了该领域的制度空白。该《规定》既注重监管,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确定住房城乡建委作为牵头部门,同时对建设运营主体、电动自行车使用人等的安全主体责任进行规定;又注重发展,规定市、区县(自治县)政府结合即时配送、快递、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发展和个人出行需求,科学布局充换电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随着城市的发展,轨道交通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修订的《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细化了轨道规划建设统筹,通过系统性规划和创新性建设,为城市空间拓展和品质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撑;通过细化安全责任、规范服务标准、强化应急能力,打造安全可靠、便捷舒适的轨道交通运营环境,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
培育城市治理“新力量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天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友坤建议,通过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让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底气。近年来,这样的呼声不断传来。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数已达279万人。虽然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平台企业不断完善相关保障重庆多条轨道线路齐头并进,大幅提升市民出行便捷性。资料图措施,初步构建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政策制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就业形态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仍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行业规范管理等问题。
如何保障这部分人的权益?今年3月18日以来,市人天常委会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前往顺丰速运重庆有限公司、重庆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详细了解服务新就业群体公平就业、工资支付、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等方面的情况,与平台企业负责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走访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义渡"数字零工市场等企业单位,详细了解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伤保险、权益维护机制和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服务保障等有关工作,仔细询问从业人员数量分布、劳动报酬、工时休假、社保参保等方面情况。
调研组还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部分市级部门和平台企业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听取了大渡口区政府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情况的汇报,并与部分市、区人大代表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深人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通过深人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加快立法进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底气。同时,充分利用新就业群体“走遍大街小巷、连接千家万户"的特点,积极推动他们融入超天城市现代化治理,使其成为城市治理的“新力量”。
编辑程果美编伯艳1845046:@qq.co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