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景区门票不再“仅当日有效
作者: 王俊勇这个“五一”假期,游客发现很多景区有了新变化—一开始实行“一票游多日"的制度。“一票游多日"即购买一张门票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多次到景区内游玩,打破了传统门票“仅当日有效”的惯例。这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破除门票依赖
长期以来,国内众多景区的利润高度依靠门票收入。早在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不过,要大幅度降低门票价格并不容易,更遑论取消门票。客观地说,对于旅游景区,运营方普遍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前期建设和日常维护,这些成本往往需要通过门票来收回。尽管大家都知道降低门票价格或取消门票可以增加其余旅游领域的收入,但旅游景区存在众多利益主体,获得门票收入的主体与其余利益主体不一定相同,这也使得旅游景区很难有动力降低门票价格或取消门票。
现在,一些景区实行“一张门票,多日有效”,算是较好的平衡各方利益的办法。
对于游客来说,可以连续好几天进入景区进行深度的沉浸式旅游。游客游玩的时间增加了,也能带动餐饮等相关收入的增长。
例如,广西贺州市黄姚古镇景区实行“一张门票玩三天”后,游客在景区的平均停留时间从4个小时延长到10个小时,带动食宿消费增长 20% O
更长远地看,旅游景区要降低对门票收入的依赖,最重要的是拓宽收入来源,优化完善利益分配方式。
旅游景区的运营方要提供更多观赏项目、体验场景,丰富旅游消费业态,用新增的旅游消费收入弥补门票的收入。此外,景区还应当整合资源,与各类商户协同发展,形成多方都能接受的收益分配机制。
让景区游客双赢
这场门票制度的变革,不仅重塑了游客的旅行体验,更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周庄通过实施“买原价票终身免费入园”政策,景区将客流量转化为“流量入口”,进而借助夜游项目、文创产品、高端民宿等多种业态实现二次消费。数据显示,《只此周庄》等沉浸式项目推出后,游客停留时间增加2小时以上,非门票收入占比也随之提升。
这种转型模式充分证明,景区完全可以通过提升服务品质、丰富业态供给,摆脱“门票依赖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票游多日”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相互契合的结果。
在国家层面,文旅部多次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景区通过门票改革释放消费潜力;在地方层面,广西、贵州等地将“一票游多日”纳入文旅优惠方案,覆盖数百家A级景区;在市场层面,游客对深度游、体验游的需求急剧增加,倒逼景区加快转型步伐。
“一票游多日”的探索,本质上标志着文旅产业从“资源竞争”向“体验竞争”的转变。它让游客在深度体验中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景区在转型过程中拓展盈利空间,更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未来,随着更多景区加入改革行列,一个以游客需求为核心、以多元业态为支撑的文旅生态圈,前景可期。
景区的明智之举
丰收
“一票游多日”的出现表明,一些景区正探索从传统的“门票经济”向多元化的“链式经济”转型。
如今很多综合性景区规模庞大、景点众多,对很多游客来说,要想在“仅当日有效”提供的几个小时内游完,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浅旅游,旅游体验效果自然打了折扣。此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满足浅旅游,而是希望每到一个景区景点都能深度体验。在此背景下,景区实行“一票游多日”是明智之举。
景区用“一票游多日”激活“链式经济”是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之举。事实证明“门票经济”是相对落后的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景区进一步发展,而且影响旅游市场“蛋糕”做大做强。
需要指出的是,景区实行“一票游多日”还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方面,防止一张门票被倒卖后无关人员用来旅游,这背离了“一票游多日”的设计初衷;另一方面,景区要有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游览项目,比如有的景区规模不大、体验项目少,“一票游多日”对游客意义不大。
也就是说,在有深度体验项目之后,再配合门票改革,才能让景区经营更上一层楼。
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深旅游有需求,越来越多景区也开始围绕深旅游发力。当深旅游成为趋势,景区“门票经济”改革势在必行,激活旅游“链式经济”也是必然。
编辑刘婷婷美编 周子朝327380430@qq.co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