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眼”到“法眼寻找安全与权利的平衡
作者: 阿计4月1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将坊间俗称的“监控摄像头”全面纳入法治规制轨道。由此,公共安全监控开启了安全与权利并重的治理新模式。
从街角巷尾的“电子警察”,到公共场所的安防探头,再到商业机构的监控设备,在数字化技术的强力驱动下,监控摄像头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守护公共安全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
然而,随着监控摄像头的快速普及,因规划缺乏统筹、监管存在缺位、技术存在漏洞等问题,乱建滥设、信息过度采集、数据泄露等乱象也随之滋生。
近年来,民宿、更衣室偷拍事件屡禁不止,更有妇科手术画面、情侣亲密场景被公然直播等突破底线的乱象发生,无不暴露出“监控失控"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正因如此,安全监控在释放安全红利的同时,如何避免让公众陷入隐私无遮拦的“楚门世界”,已然成为公共治理领域亟待破解的课题。
多年来,许多地方出台了专门的政府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在监控摄像头规范管理方面展开了有益的法制探索。
在国家立法层面,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已就个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处理以及数据安全等重要议题,构建起基本规范框架。
《条例》的正式施行,宣告着曾经肆意生长、缺乏规范的公共安全监控体系迎来重大变革。那些一度无序扩张的“天眼”,自此将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运行,成为依法监督、守护安全的“法眼”。
这一转变,也意味着监控摄像头的管理从单纯依赖技术向依靠法治的跨越,更标志着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正从粗放向着精细的方向迈进,推动公共安全保障水平跃上新台阶。
然而,聚焦监控摄像头管控这一具体领域,却未有系统且细化的法制安排。这就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安全与权利相冲突的治理困境,常常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难以有效平衡公共安全保障需求与公民个人权利保护之间的关系。
而此次颁行的《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填补了监控摄像头的国家层面立法空白。更具突破性的是,《条例》直面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为合理平衡公共安全需求与个人隐私、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条例》的一大特色,是以源头控制方式建构合法性基础。
具体而言,《条例》将公共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的权责主体,严格限定为政府有关部门及负有经营管理责任、安全防范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且安装目的严格限定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
同时,《条例》以分类列举方式,详细划定应当安装的重点区域及其相应建设主体,还将旅馆客房、学生宿舍以及公共浴室、卫生间、更衣室等私密空间明确列为禁装区域,要求相关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履行日常检查义务。
这种严控安装权限和范围,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相结合的制度设计,不仅能终结现实中乱建滥装与应建未装并存的痼疾,还厘清了公共场域与私人空间交汇的模糊地带,从源头筑起防范侵权风险的法制堤坝。
《条例》的又一亮点,是以精细制度设计实现平衡保护目标。

围绕公共场所监控摄像头的建设和管理,以及信息采集、存储、使用等各环节,《条例》细分各方主体责任,细化重点治理规范,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也为个人隐私、个人信息权益打造了全链条保护机制。
比如在使用环节,《条例》不仅对国家机关、个人查阅调取监控信息的目的、权限、程序作出了明确规范,还设定严格的保密义务。对于依法用于公开传播的监控信息,《条例》亦明确要求对敏感信息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由此折射的,正是兼顾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和隐私保护的多重价值追求。
对于非公共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的情况,《条例》也明确划定“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等红线,从而为解决诸如在住宅门口安装电子眼而引发邻里纠纷等现实矛盾,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评判依据。
虽然关于安装尺度、鉴别标准的具体细则尚待进一步明确,但《条例》确立的原则性规定,已然为个体公民划定了行为边界。这将引导个体公民,在保障自身合理安全需求的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隐私,在维护自身权益与顾及他人利益间找到平衡。而这种观念的培育、行为的自律,正是建设法治文明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监控摄像头理应担当起公共安全守护者的角色,成为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坚实防线,绝不能沦为窥探公民隐私的工具,而侵犯人们应有的合法权益。
《条例》的正式施行,宣告着曾经肆意生长、缺乏规范的公共安全监控体系迎来重大变革。那些一度无序扩张的“天眼”,自此将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运行,成为依法监督、守护安全的“法眼”。这一转变,也意味着监控摄像头的管理从单纯依赖技术向依靠法治的跨越,更标志着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正从粗放向着精细的方向迈进,推动公共安全保障水平跃上新台阶。
而《条例》恰似一柄法治标尺,精准丈量着科技应用的边界,以理性的制度设计驯服技术野蛮生长的冲动。它以清晰的法律框架,在安全需求与权利保障之间搭建起平衡的桥梁,既彰显了对公权力的刚性约束,也饱含着对个体私权的深切关怀。其背后蕴含的法治精神与治理智慧,不仅为公共治理法治化进程树立了新的标杆,更勾勒出公共安全领域的全新范式——监控摄像头的镜头扫视城市角落,捕捉的不仅是生活的安宁图景,更是对每个个体尊严的无声守护,让科技的温度与法治的力度在公共空间中交织共鸣。
编辑刘婷婷美编 周子朝327380430@qq.co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