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半生 两代为民情
作者: 黄振胜 李雪念不久前,重庆特色伴手礼—“渝伴礼”品牌发布推广活动举行,首发“重庆味道”“重庆艺创”“重庆精造”三大品类30个产品。其中,山城手表入选“重庆精造”品类。
听到这个消息,曾连任四届人大代表的董事长马少弟感慨万干。
如今已74岁的马少弟,曾半生守护山城手表品牌,见证其兴衰与重生。
转战商海后,马少弟与女儿——人大代表、总经理马瑜携手完成从传统实业到现代商业的跨越,展现了两代人对城市发展的共同坚守。
商海之外,两人在另一条赛道上完成了使命的“传递”—将商业智慧转化为民生关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初心。
时光流转,父女间的 “接力”不曾停歇,凝聚成 推动城市发展、守护百姓 幸福的坚定力量。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
1976年,马少弟毕业后被分配到原重庆钟表厂,成为一名生产手表表壳模具的车工。
初入职场的他,怀揣着满腔热血投入工作,凭借勤奋与天赋迅速掌握车工技能。
短短3个月时间,马少弟就从普通员工先后晋升为车间生产计划调度员、党委办公室文字秘书,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还被提拔为原重庆钟表工业公司工会副主席,作为公司人才重点培养。
在这段时光里,马少弟与山城手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山城手表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它与上海牌手表、天津海鸥牌手表齐名,成为国内紧俏商品之一,无数人以拥有一块山城手表为荣。
然而时代洪流浩浩荡荡,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山城品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1997年,重庆钟表工业公司全面停产,2002年正式破产。
早已下海经商的马少弟,始终心系山城手表的复苏。
他说,是山城手表成就了自己,不能忘了“山城”。
“十二五"期间,重庆提出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外延,正需要像钟表制造这样的精密仪器仪表产业支撑。
沉寂已久的山城手表迎来了复苏的曙光。
而凭借在钟表厂积累的丰富经验,马少弟成为了这趟复苏之旅的“导游”。
2012年,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找到马少弟,希望他能为重庆钟表业复苏支招。
马少弟建议,重庆若能拥有自主机芯研发技术,再结合生产山城手表时期积累的人才优势,很有希望让重庆钟表产业重焕生机。
此时,香港精密钟表有限公司刚刚组建机械手表机芯自主研发项目。与香港钟表业合作频繁的马少弟,将这一消息汇报至重庆市经济信息委。
“能否将此项目引进重庆?"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询问。
马少弟承诺道:“我尽最大努力。”
此后的一年里,马少弟多次往返重庆与香港,陪同香港代表敲定一个又一个细节。
尽管是义务跑腿,但他乐此不疲。
2018年1月19日,由重庆市钟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山城手表机芯,经过严苛检测,通过了德国国家天文台手表认证检测中心的检测认证。

至此,山城手表踏上了重生之路。
马少弟热切盼望着,“山城手表,家喻户晓"的广告语再次响起。
商海沉浮中的突破
在马少弟的教育理念里,与其留给子女财富,不如以身作则,教他们做人成事的方法。
马瑜自幼受马少弟影响,早早形成了独立有主见的性格,高中毕业后出国深造都是她自己的想法。
1982年,马少弟一家三口和岳母挤在解放碑附近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狭小房子里。
有一次,马少弟被重庆钟表厂派往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前身)进修,为了回家看望家人,他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月工资坐火车。
推开家门,昏暗的灯光下,妻子正专注地给童装绣花,地上散乱摆着几十件童装;岳母在一旁理线,马瑜则坐在童装堆里,配合外婆晃着手里的线球。
马少弟知道,妻子绣一件童装的报酬不足三毛钱。
看着这样的场景,再联想到自己幼年生活的窘态,32岁的马少弟不禁泪如雨下。
也是这一刻,让马少弟下定决心经商,改变家庭的命运。
离开重庆钟表厂后,马少弟注册成立“”(以下简称美达公司),成为重庆市首批私营企业之一,并逐步将20多个全球知名钟表品牌引人重庆。
但市场瞬息万变。
中国手表市场开始不断萎缩,再度“转动”的山城手表,市场开拓困难重重。马少弟奔波四方,在经营自有产业的同时,为山城手表寻找方向。
2016年以后,美达公司的发展也迈入了转型阵痛期。此时已能独当一面的马瑜,开始与父亲马少弟酝酿求变。
恰逢大力推动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
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打造了“一带一路(重庆)智能体验馆"(后更名为“一带一路"(重庆)经贸文化交流中心),构建自贸区“政企创新共同体”,积极推动渝中自贸板块的建设与发展。自中心成立以来,已有来自德国、英国、瑞士、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品牌入驻,开展国际性商务合作。
“除了商贸服务,人文交流也是中心的重要目的之一。”马瑜介绍,中心与重庆多家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探索创办国际人才智库、语言交流中心、留学生创业实习就业培训基地等国际人文交流项目;承办多场沙龙,研讨新质生产力以及中国文化与国际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22.pd原版全文
民生幸福路中的接力
1998年,马少弟当选人大代表。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四届。
任职期间,他为重庆发展思考,为民生福祉出谋划策,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收获的荣誉证书累成厚厚一沓。
年少的马瑜常常对马少弟的工作感到不解一一每到春节前夕,马少弟会变得异常忙碌,不是为生意奔波,而是夹着笔和本,穿梭在社区街巷间;或是把自己关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代表建议,写废的纸张装满了一篓又一篓。
2010年之前,位于的兴隆街还是条断头路,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马少弟关注到这一民生诉求后,立即提交建议,呼呼畅通城市微循环,方便居民出行。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落实。道路整治工程完成当日,马少弟还受邀到现场参与验收。
然而,断头路疏通后,居民们对高品质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希望家门口能通上公交车,方便沿线居民出行。
2016年底,马瑜当选人大代表,多次向父亲请教履职心得。
“老百姓的难事就是代表履职的大事。但要有大局观,不能只町个案,得深入调查研究,将问题摸清、解决方案提实。”与父亲多番促膝长谈,让马瑜对履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工作之余,马瑜会走进社区街巷,将居民们常讨论的问题记下来,并去实地看一看。
马瑜发现,曾经身强力壮的叔叔孃孃们已双鬓斑白,走在到处是坡坡坎坎的枇杷山正街十分吃力,一段路要歇好几次。
马瑜开始追踪父亲曾提出的《关于在枇杷山正街增设小公共巴士的建议》的落实情况。
受山城独特地形地貌影响,有许多公共交通难以覆盖的“毛细血管”。
马瑜在走访调研后发现,枣子岚垭、兴隆街、王家坡、玫瑰湾等街区都存在“出门无车坐”的问题。
在2017年初的人代会上,马瑜提交了《关于在枇杷山正街开通小公共巴士的建议》,但因客观原因未能解决。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马瑜持续深人思考,又提出了《关于调整公交车停靠站点的建议》《关于打造大枇杷山景区的建议》《关于在南区公园门口增设436小巴站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完善枇杷山正街沿线山城步道的建议》等,从天局着眼、在细处发力,为优化公交线路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
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些建议,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开展实地勘察,联合相关部门“死磕"坡陡路窄设站难、待班调度择地难、车辆夜间停放难和小巷公交五小设施配置不完善等“老大难”问题。
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在全国率先开行小巷公交。
3200、3201、3208、3209等8条小巷公交线路开通,成为重庆公交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线。
不久前,马瑜在社区开展选民接待日活动时,不少老居民还询问起马少弟的身体情况。
得知马少弟因病住院后,有居民特意拿着土特产送到马瑜办公室,托她转交马少弟。
“这种双向奔赴让人感动,这也是作为人大代表的最大成就。”马瑜感慨道,曾经年少时对父亲忙碌的懵懂,在一句句真诚的关心中变得清晰。
那是在岁月中留下的履职印记,也是两代人使命传承的生动写照。
(本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婷婷美编肖莹327380430@qq.co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2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