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遗址:改变世界格局 彰显中国智慧

作者: 袁东山

钓鱼城遗址:改变世界格局 彰显中国智慧0

研究馆员、会长

要了解钓鱼城的考古发现,有必要先了解其历史背景。

公元1206年,蒙古自漠北崛起,四处征伐,不断扩张。1219年,蒙古西征席卷欧亚大陆。1234年灭金后,南宋成为征服的目标。蒙古采用斡腹的战略,意图先攻下巴蜀地区,然后顺长江而下消灭南宋。

1254年以后,蒙古完成了吐蕃和大理的征服,对巴蜀地区形成了战略的围合,并且多次从南北两个方向演练对钓鱼城的进攻。钓鱼城成为双方决战的关键战场。

1259年,蒙哥汗亲率大军进攻巴蜀地区,最终却大败于钓鱼城下,其后果是直接延续宋祚20余年,使忽必烈建立元朝成为可能,间接结束了蒙古西征,对世界中古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蒙古的强势进攻,南宋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支持川渝兴建100多座山城的防御体系。钓鱼城三江环绕,孤峰耸峙,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为重庆门户、巴蜀要冲。

自2004年始对钓鱼城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2019年3月29日,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年,重庆合川钓鱼城加担土遗址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目前,钓鱼城考古发现有城门、城墙、码头和高台等防御设施遗迹,以及众多武器。其中,城墙为夯土包石城墙,总长约

9430米,包括环城墙、内城墙和一字城墙3类。城门8座,分为环城城门、内城城门和一字城城门3类,形制包括排叉柱式门、拱券式门及前拱券后排叉柱式门3种。码头3处,分别为东、西两处南水军码头和北水军码头。高台若干处,加担土遗址的高台规模最大。

此外,还发现元(蒙)军队攻城地道1处,这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元(蒙)军队攻城遗迹,也是古代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地道作战残迹。钓鱼城遗址出土宋代武器遗物数量较多,以石器和铁器为主,主要为镭石、铁箭鏃、铁蒺藜和铁火雷等。古地道在2006年发现的80余片爆炸过的铁火雷弹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的早期爆炸性铁火雷的实物证据

经过二十余年来持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我们对钓鱼城的时空布局和演变有了较为深入认识。

首先,在空间上,将已发现的、分散分布的城门、城墙、码头和高台等城防设施串联起来,开展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廓清了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基本格局,即在钓鱼山和嘉陵江天然的山形水势基础上,修筑了一字城、内城和环城三重城墙以及多个城门的城防体系,体现了古人因山带江、重城叠筑、广开门路的城防思想和理念。

其次,在时间上,加担土、马鞍山、南一字城等均见有多次修筑的城墙和高台,城门形制也存在一定差异,为城址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也在不断演进发展。通过加担土遗址的发掘,我们终于完成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设施四个期别的划分,这是二十余年来川渝宋元(蒙)山城考古最重要的成果。

第三,巴蜀地区南宋山城多达上百座,钓鱼城遗址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考古发现为巴蜀地区南宋山城防御体系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重要标尺,同时为钓鱼城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提供强有力支撑。

同时,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格局逐渐清晰和明确,是一处规模极为庞大、结构异常复杂、多次增修扩大、保存情况较好的综合性防御工程。

它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城址的杰出代表和典型案例,其防御智慧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相关考古发现为宋元战争史、古代军事史及古代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编辑刘婷婷美编周子朝327380430@qq.co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