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砂磷的低语
作者: 陈泰湧阔别故乡三十余载,若问记忆深处最鲜明的坐标?诗人何其芳早就给出了答案一一万州红砂碛。
何其芳对红砂碛情有独钟,少时就常去游玩。
1931年6月,就读于的何其芳,将创办的文学刊物以《红砂碛》命名。他在发刊词《释名》中写道,“要留住那刹时拣着了,刹时又失掉了的欣悦的影子”。
1976年,何其芳重返故里,仍不忘奔赴红砂碛,在熟悉的土地上捡拾儿时记忆。
“红砂”是红色小石,“”则为水中沙滩。悠悠长江水奔流至此,因地势使然而逐渐放缓,裹挟的沙石便缓缓沉淀下来。历经漫长岁月堆积,悄然形成石滩,故名红砂。
在长江两岸,散布着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碛坝。红砂碛却独树一帜,散发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洋溢着英雄气息。
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除了酷热难耐的盛夏,其余三季,聚鱼沱下游的长江之畔,总会显露出一片长5公里、宽2公里的卵石滩一一滔滔江水奔涌而来,突然在此处转了一个弯,划出长江北岸巨大的回流。裹挟着石沙与卵石的江水,在回旋中放缓脚步,将携带的沙石缓缓沉淀于岸边。
春去秋来,江水涨落起伏,磷坝也在潮起潮落间时隐时现。历经无数次冲刷与堆积,千千万万颗形态各异的卵石铺满坝。
金色的阳光洒落,与卵石、沙滩、江浪相互辉映,构成灵动而迷人的江畔画卷,那是一道生长于江边的我们熟稔并挚爱的风景。
红砂之美,不仅在于灵秀风光,还藏于人文韵致之中。万州古八景之一的“蛾眉月"便与红砂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站在红砂远眺,长江南岸翠屏山下,一湾坝依江而生。每当盛夏退去,水落碛出,如一道纤长秀美的蛾眉,故得名"蛾眉碛”。
相传每逢“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城内男女老少便会成群结队渡江,嬉游于碛上,击小鼓、唱竹枝。
清代文人季鼎元曾以诗绘景:“仲春暖似夏初时,万县桐花开满枝,夜半山呀残月吐,一痕沙画蛾眉。"寥寥数语,将蛾眉磧上残月映照沙碛的奇景,勾勒得淋漓尽致。
红砂还记载着原苏联空军轰炸机天队长格里戈里·库里申科的故事。
1939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库里申科率“达沙式"轰炸机飞行大队奔赴中国,投身抗日战场。
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队出击日军某军事基地,在武汉上空的激烈空战中,战机左发动机不幸被击中,靠着单发动机突出重围。然而,当飞机飞临万州上空时,机身因受损严重失去平衡。为避免飞机坠毁,更为保护万州百姓的安危,他沉着冷静,将战机平稳降落在红砂碛附近的江面上。飞机入水瞬间,精疲力竭的库里申科立即被涵涌的浪涛无情吞噬,将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土地上。
正因如此,红砂磷成为万州中小学 生春秋游的必选之地。
每当春秋佳日,孩子们来到这里,聆听老师讲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驾机浴血长空、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仪式结束后,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又化作孩子们的欢乐天地:俯身捡拾石子、抓蜊蚪、架锅野炊、放风筝……

红砂布满了五光十色、形态万千的卵石。它们毫无保留地展现着最原始、最古朴的美。
面对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迫不及待地弯下腰、低下头,精心挑选着最心仪的宝贝。热烈的红、深邃的绿、沉静的藏青、纯净的乳白颗颗如玛瑙般瑰丽,似珍珠般莹润,似玉坠般雅致,让我们眼花繚乱,爱不释手。
将这些卵石浸入江水清洗时,它们瞬间散发出熠熠光彩,历经岁月冲刷的表面温润细腻,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映衬下,对着人们俏皮地微笑。
随着拾捡的卵石越来越多,袋子也愈发沉重。这个舍不得放下,那个也想带走,不知不觉间,装卵石的袋子愈发沉重,不知如何带回家去。
从红砂碛精心挑拣的卵石,都藏着独特的妙趣。或图案惊艳,石面上天然勾勒出山峦起伏、流水潺潺、缥缈云彩、人物剪影,不仅形似,更暗合神韵;或以形状夺人眼球,任由我们天马行空,变幻出万千想象。
最令人着迷的还是那金黄色的“火石板”。它们浑圆光滑,两块轻轻相击,便会进发出耀眼的火星子,点亮了孩童的好奇心。
我们带着它们回到家中,安置在生活各个角落:沉入金鱼缸底,置于花盆之中,摆放在书架之上它们不再只是普通的石头,而是被岁月雕琢的艺术品。
在我记忆深处,红砂碛边的野炊比拾捡卵石更有意思。
从郊游消息传开的那一刻起,小伙伴们就三五成群,自发组队分工:有人扛铁锅,有人揣瓷碗,有人抱柴火,有人提米袋,只要能凑齐生火煮饭的家伙什便算大功告成。至于菜肴,倒不用现场烹制,带上现成的咸菜和奢侈的香肠就行,抵达江边后再舀水淘米煮饭。那水甘冽清甜,那米香随风飘散。
我们班有位同学出身渔家,父母常年生活在打渔船上。红砂碛的尽头聚鱼沱,是渔业社的停泊地。得知我们要去郊游,同学的父母会在岸边留一只桶,桶里装着几条鲜鱼。
当他拎着桶,踩着半淹在江水中的卵石,“啪叽啪叽”地飞奔而来,我们班的宿营地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
天伙儿腾出一口锅,舀半锅江水煮鱼。不一会儿,奶白的鱼汤飘散出的鲜香,勾得人直咽口水。
这一鲜,竟在记忆里萦绕了三十余年。
再回万州,只见高峡出平湖,往昔熟悉的红砂磷早已沉人江底,原来的位置架起了“万州长江二桥”,如飞虹跨越江面,连通南北两岸。
红砂虽已隐匿于滔滔江水之下,但它留在时光里的故事却从未褪色。
就像当年那锅鲜美的鱼汤,一直在我的心底。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刘婷婷美编肖莹327380430@qq.co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mdk202505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