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就医不再“急难愁盼”
作者: 张士横关键词: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我们不但要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要让群众在家门口高质量看病,享受高质量的就医服务。”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开启的“代表通道”上,市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江北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何建国针对“看病难”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话语间洋溢着浓浓的“民生味儿”。
医疗问题一直都是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作为来自卫生系统的一名人大代表,何建国体会非常深刻,“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医改政策,但‘看病难’问题仍然存在。”
何建国调研发现,所谓“看病难”,其实不是难在医院不够大、医务人员不够多、医疗技术不够强,而是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不够强、人才匮乏、设备不齐、百姓信任度不高。这导致群众不愿前往家门口的基层医院就医。
从2019年开始,何建国尝试性地让区内的龙头医院与距离中心城区近40公里的复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合作,采用辖区龙头医院医护团队直接进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式,开设门诊及住院病区,并为其提供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服务,并对危急重症患者转诊开通绿色通道,优化转诊机制,扫除基层医院的后顾之忧。同时,依靠上级医院医生资源,基本实现全镇居民家庭医生全覆盖,针对小病进行提前预防和治疗,并实现提前分诊,落实分级诊疗。
经过几年运行,这样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复盛社区卫生服中心的年门诊量由3000人次增至近4万人次,每年住院病人量近700人次,基本满足了复盛镇常住居民就医需求,家门口有“医”靠变成了现实。
近年来,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重庆市在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据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维斌介绍,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化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4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增三甲医院8家,启动61个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60家社区医院建设;建成智慧医院67家、互联网医院86家。
今年重庆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健康、养老等民生问题提出多件建议,如市人大代表、学平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学平呼吁依托“数字科技+”提质基层医疗;市人大代表、万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贵林建议全面推广乡村医疗公益互助项目……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部门将以打造成渝卫生健康圈为撬动点,推动两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端顶尖人才引育,建设一批研究型医院、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