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看病要从“有”到“优”

作者: 陈敏

家门口看病要从“有”到“优”0

“看病就医”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环境,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在今年全国人代会和市人代会上,这个话题都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纷纷建言献策。

提升“家门口”就医便利度

去年底,患儿宁宁(化名)因发热咳嗽持续6天,到重庆市渝北区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住院治疗3天后,仍然反复发热、咳嗽,病情始终不见好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绿色通道,将宁宁转至渝北区妇幼保健院接受诊疗。经过进一步诊断,确诊为支原体肺炎,调整治疗方案后,宁宁又被转回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新方案治疗。两天后,宁宁未再发热,咳嗽也得到缓解。

“这一转诊服务,是渝北区实施的一项反哺惠民举措。”渝北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渝北区本着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反馈的“三有”原则,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新格局,“一站式”解决患者看病就医问题,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便利的医疗健康服务。

据介绍,自2022年渝北区正式实施城乡医疗“反哺计划”以来,构建由四家区级公立医院和重医大附三院组成的“4+1联合帮扶模式”,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打造“慢病管理、妇幼健康、中医养生、特色专科”四大服务部。全区卫生健康系统按照“一盘棋”的工作思路,绘制了“三年一周期,一年一效果;四部同推进,一年一重点;三批同部署,一年一迭代;三年建机制,推广一模式”的反哺总设计图。

通过渝北区城乡医疗“反哺计划”这扇民生窗口,催生出一个个喜人的医疗服务惠民场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健康服务,这也是我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更好健康福利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27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80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86个,村卫生室9496个,诊所、门诊部等其他机构10842个。2023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12106.41万,占全市总诊疗量的56.32%。

为了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难题,我市建立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解决基层“缺钱”的问题,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筹资超过23亿元。通过实施“县聘乡用”改革,建立骨干人员下沉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第三方资金保障机制等,解决基层“缺人”的问题。同时,建立“远程诊疗中心”,解决基层“缺技术”的问题,在每个区县建立检验、影像、心电三大远程诊疗中心,实行“基层检查、区县级诊断”。2023年,全市三大远程诊疗中心服务群众超过388万人次。

此外,为优化基层服务模式,2023年,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医保局推出了20条基层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基层医疗服务短板待补齐

近几年来,北碚区蔡家岗街道的“人气”越来越旺,由原来的3.8万人增加到20余万,这也使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

北碚区蔡家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大明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断增强“软”实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眼下的一大难题是,健康管理难度大。”张大明说,“因为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对规范的健康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导致他们对健康档案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等系列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不高。”

近年来,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群众就医负担重、居民健康管理意识欠缺等问题,依然是困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难题。

去年,长寿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街镇卫生院运行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重点了解街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特色科室、工资待遇、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及存在的问题困难等情况。

在一次调研座谈会上,一名医生提出:“卫生服务中心一些常备药欠缺,能否请区级医院支持一下,以备不时之需。”这位医生称,由于街镇卫生院等级认证过低,用药目录不配套等因素,导致药物使用限制较多。如治疗腰痛的复方氯唑沙宗胶囊、治疗痛风的别嘌醇胶囊、用于外伤止血的云南白药粉等常用药,以及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心脑血管药物等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镇卫生院的慢病防治能力。

这位医生的意见,得到了多家街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的认同,来自卫生系统的人大代表也认为这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调研组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加强街镇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在药品采购和使用上的衔接,确保下转患者有药可用。该建议提出后,长寿区卫健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医疗机构内部挖掘机制和药品配备机制。一方面,街镇卫生院在现有药品中寻求替代药品并保证效果;另一方面,区人民医院要加大上下衔接药品的储备力度,目前已达70余种,街镇卫生院储备衔接药品达到40余种,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转患者“用药难”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大足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勇对基层医疗服务也很关注。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他围绕加快加强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基层项目的推广提出相关建议,助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陈勇说,为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我市多年前就开始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市区较大的三甲医院将技术向一些区县三级或少数二级医院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许多基层医院医生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上仍然参差不齐。”陈勇说,如何提升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社区医院诊所的诊疗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勇建议,要加快总结目前已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区县的工作经验,适度超前规划部署,在全市各区县建立各自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负责辖区内各级医院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推广。同时,各区县在开展传统培训、讲座的同时,要灵活运用信息手段,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远程学习、培训、会诊、示教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将修法推动基层卫生工作

如何进一步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府参事曹清尧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曹清尧认为,目前主要是通过乡镇卫生院收治病人后向上级医院转院,市县级医院没有做到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基层民营医疗机构生存较为困难。

为此,曹清尧建议,要更加严格规定医共体内市县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时间,推动市县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疗医共体下沉。乡镇卫生院要严格考核病床使用率,规范乡镇卫生院收治转院。同时,鼓励中医药发展,传播中医药知识,更好为群众健康服务。推动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艾灸等纳入医保,把精力放在治未病,防止小病拖大、小病大治,减轻群众负担。

“建议鼓励乡镇民营医院发展,对乡镇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执业医师资格、执业科数、医保报销额度、药品采购平台等实行同等政策。”曹清尧称,一些疾病与生活方式有关,建议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家庭健康培训,既减少医疗费用、减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压力,又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医疗文化。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基本医疗服务,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鲁磊等10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制定《重庆市社区医疗服务促进条例》的议案。

“之所以提出这份议案,就是想通过立法,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耗时长的问题。”陈进是提出该议案的市人大代表之一,他表示,制定社区医疗服务促进条例很有必要。

近年来,重庆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据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就政策制定情况而言,2019年2月,我市出台了《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办法》,从法治层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设置、职能配置、业务管理、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2023年8月,我市又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资金保障、规划布局、队伍建设、能力建设等进行了要求。

此外,我市还先后印发《重庆市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标准(试行)》《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评审指南》《重庆市社区医院建设工作方案》《重庆市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立法制度规定方面,国家及我市对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制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文件已可基本满足全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下一步,将认真抓好涉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地方立法的前期工作,梳理我市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堵点、痛点,有针对性地梳理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立法的重点、亮点和支撑点,保障居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