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法治力量保护长江焕发生机
作者: 黄振胜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根据市农业农村委统计数据,目前,全市退捕渔民安定有序,动态实现就业、参保100%目标;禁捕秩序稳定向好,2023年非法捕捞案件同比下降13%;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趋势,长江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13种,资源量增长147%。
这组数据是重庆担当作为、精准施策,有力有序推进长江禁捕各项工作的结果。这也离不开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破解长江“无鱼”困境的务实举措,还有久久为功、持续监督促落实的实际行动。
为保护长江添法治利器
长江“十年禁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保护长江母亲河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1年7月29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我市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落地落实保驾护航。
《决定》划定了禁捕区域,主要包括6个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5条长江重要支流(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酉水)和8条重点河流(小江、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草堂河,綦江、御临河、塘河重庆段),以及市人民政府确定禁捕的其他水域。据统计,全市禁捕河流达754条,总长度1.8万公里。
“由于河流水体是相互连通的,鱼类生活也是在繁殖、索饵、越冬等场所洄游完成的,只规定在保护区禁捕是不够的。”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重庆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李云曾评价,《决定》的出台十分必要,明确了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禁捕区域,将更加全面、有效地保护鱼类的自然繁衍。
此外,《决定》还明确了收购、加工、销售、运输、食用非法捕捞渔获物及其制品等破坏渔业资源等禁止性行为,并对垂钓进行了规范。
随着《决定》的实施,全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禁捕工作体制机制,增强涉渔违法监管打击力度,提高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经各方共同努力,我市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江河水面基本实现“四清四无”(即清船、清网、清江、清湖,无捕捞渔船、无捕捞渔网、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水生生物多样性初步呈现恢复向好趋势。
“千里眼”让非法捕鱼无处遁形
回忆起在嘉陵江3次钓鱼被抓的经历,钓鱼爱好者周俊(化名)直呼:“江边有‘千里眼’,违规必被抓!”
没错,在重庆的江河边沿线,确实有“千里眼”,而且还多达979个。
这个“千里眼”,就是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联合中国铁塔重庆市公司,探索建立的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利用这套系统,执法人员通过摄像头实现24小时监控、视频取证、主动报警,然后根据报警信息迅速到达现场核查、处置。
自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实施,重庆被纳入禁捕范围的河流有754条,要实现常态化监管,仅靠原有执法人员,人手严重不足。同时,采取现场蹲守等方式的执法效率也较低。因此,对非法捕捞行为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反应慢等短板。
“‘千里眼’这套智能化系统,有力提高了重点水域禁捕禁渔的监管力度和效率。”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集视频监控、AI智能识别、预警推送、指挥调度功能于一体,主要由前端监控、视频AI算法、业务软件平台三部分组成。
其中,前端监控主要指摄像头。该摄像头具备红外夜视、光学透雾、激光补光、自动雨刮、自动巡航等功能,无论白天、晚上还是雨天、雾天,都可以对江面以及岸线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白天视野范围为2—3公里,晚上1—1.5公里。另一方面,摄像头依托AI图像识别算法模块,可以自动识别和主动预警,识别准确率高达99%。
截至目前,我市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已建成979个摄像头,覆盖南岸、九龙坡、万州、武隆等30多个区县,在“千里眼”的全天候监控下,全市非法捕捞行为大幅减少。
老渔民变成了护渔人
“禁渔以来,水质越来越好,鱼儿越来越多了!”近日,市民李代国激动地说着,黝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退捕上岸三年后,李代国依旧活跃在长江边,但这一次,他的身份是“护渔人”。
李代国一家一直生活在龙溪河畔,祖辈三代都靠打渔为生。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李代国一家响应号召,正式“洗脚上岸”。“一开始我并不情愿,但看着龙溪河越来越清,我心里也高兴!”李代国说。
如今,李代国还当上了垫江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护渔队队长,亲自上阵守护起了龙溪河。老渔民干起护渔工作,可谓是得心应手,几十年的打渔经历让他对水域情况了如指掌,无论哪里有违规捕捞,他总能第一个赶到。
《决定》明确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配置,组建渔政协助巡护队伍,加强渔政执法和渔政协助巡护人员培训,提高专业能力,规范巡护和执法行为。
市农业农村委渔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调优配强执法力量,组建协助巡护队伍,加强装备建设,健全网格监管体系。全市现有执法人员828人、执法船艇155艘、执法车辆105台。组建巡护队员1138人,吸纳退捕渔民263人。依托河长制工作体系,明确禁捕网格员1万余人。
队伍的壮大也让禁渔工作更有的放矢。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亮剑”“零点”“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加大巡查频率,强化日常巡护,严格执法监管,持续保持“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高压态势。2020年7月至今,全市累计查办涉渔行政案件6000余件,侦破刑事案件1700余起,整改市场涉渔突出问题7400余个,江河水面基本实现“四清四无”,禁捕管理秩序稳定向好。
133种鱼类彰显禁渔成效
“禁渔后,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回忆起意外发现长江鲟的场景,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负责人傅秋民难掩激动。
据了解,长江鲟又名沙腊子、达氏鲟,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鲟自然种群资源规模不断缩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级保护物种,也是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其物种保护工作已成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工程。
为什么能发现这条长江鲟?傅秋民认为,这跟长江生态修复成果密不可分。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三年以来,傅秋民几乎亲眼见证了长江水质“华丽蜕变”的过程。“水质越来越好,鱼群数量变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他欣慰地说。
这正是我市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的结果。
据了解,我市在14条重要河流的“三场一通道”布设站点41个;建成保护鱼类收容救护中心4个。制定年度放流方案,合理确定不同区域放流种类、规格和数量,年均放流各类水生生物1500万尾以上。同时,加强与西南大学、水科院长江所的合作,开展长江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研究,启动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
经过三年禁渔,监测到我市长江流域鱼类达133种,水生生物资源量较禁捕前明显增加,鱼类种群结构也有所改善,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贵濒危物种在监测渔获物中的比例增高。
执法检查确保禁捕落到实处
长江禁渔需久久为功、协同发力,才能让水清岸秀、江美鱼丰。
去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对《决定》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听取相关部门汇报的同时,还赴南岸、合川、武隆、开州、巫山5个区县实地检查,摸清现状、把准问题,汇集民情民意提准建议。
“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承担种植、畜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繁重的执法工作,精力体力透支严重。”
“虽然配备了价值百万元的快艇,但因油费高、经费不足,导致每年只能正常使用两个月,其余时间靠岸闲置,影响禁捕工作开展。”
“禁渔执法第一线在乡镇,但目前执法权限在区县一级,乡镇无对应执法权限,只能口头劝导或电话报告,对违法行为‘看得见、管不着’,执法效果打折扣。”
经过深入广泛调研,执法检查组发现,部分干部群众思想重视程度还不够,对禁捕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涉渔执法监管总体效能还需提升,基层执法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执法装备保障有待提升、执法协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此外,有关法律法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执法检查组建议,各级各部门要从长江流域生态持续恢复的大局全局出发,积极主动作为,共同把长江禁渔这项工作抓实抓到位。同时,强化支撑保障,持续提升执法监管效能。加强研究探索改革,切实解决法律法规适用问题。
在今年3月底召开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市政府报告了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对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审议意见,市政府制定清单推进整改,紧抓数字重庆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政务·长江治渔”应用建设,不断提升长江“十年禁渔”整体智治水平。
如关于“乡镇无渔政执法权限影响执法效果”的问题,由市司法局牵头,市委编办、市农业农村委配合,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非法垂钓执法事项纳入《重庆市赋予乡镇(街道)部分区县级行政执法事项指导清单(2024 年)》。“我们还将积极推进在全流域率先出台《重庆市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办法》,严厉打击‘捕运销’‘泥鳅党’等链条式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务实的举措坚定不移推进禁渔各项工作。”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