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 参与立法成百姓“身边事”

作者: 宋婷婷

沙坪坝区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  参与立法成百姓“身边事”0

2024年暑期,沙坪坝区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信息采集员黄雪莉,在防空洞里组织召开了一场关于《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草案)》的立法意见征询会。现场十分热闹,不仅有居民参加,还邀请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提意见。

“现在,我们不少立法意见征询会都由立法信息采集员直接组织召开,社区已经退居幕后。”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张义清说,作为重庆唯一一家“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重要触角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心湾社区在立法意见征询上,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运行制度。制度引领下,居民广泛深入自发地参与到立法工作当中。

截至目前,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52部法律法规草案立法意见征询任务,收集意见建议3016条,整理上报2506条,被采纳190条,并尝试将视线从“立法中”向“立法后”延伸。去年,中心湾社区居民委员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最初的“旁观者”

周耿和黄雪莉夫妻曾是海南一家上市企业的高管,几年前为陪伴孩子,回到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当起了社区志愿者。

2021年,社区发来招募立法信息采集员的邀请。夫妻俩口头上答应了,实则很困惑,“做什么?怎么做?为立法提建议?不会是‘走形式’吧?”

但是,中心湾社区招募的第一批立法信息采集员,70多岁的退休工人姚华全的成功先例触动了他们——姚华全深入大街小巷收集意见建议,提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和表彰”的建议被全国人大采纳,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实现了中心湾社区参与国家级立法“零”的突破。

“原来群众提的建议真的可以被采纳。”夫妻俩开始重新认识立法征询工作,不再只是“旁观者”。

2022年5月,《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开始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二人进入一个多达三四百人的宠物爱好者微信交流群,介绍相关内容,并发动大家踊跃参与。

“信息发出没多久,群里跟炸开了锅一样,一开始还在提建议,后面却演变成了爱狗人士与不养犬群体之争。”黄雪莉说。

夫妻二人找准时机,在群里耐心解释这部草案的设立初衷,并针对其中的内容去收集案例,再发到微信群供大家参考。通过引导,大家很快心平气和,之前的一些“抱怨吐槽”,也转变成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几天下来,我们一共整理归纳出了32条意见建议。”周耿说。

张义清介绍,2020年5月,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成为市人大常委会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21年7月,随着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心湾社区成为该“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示范联系单位。

基层立法联系点怎么建设、工作怎么开展?一切从零开始摸索。

为汇智聚力,凝聚基层立法联系点硬核力量,中心湾基层立法联系点聘请多名专家学者担任立法咨询专家,推动“三官一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和“法律明白人”常驻社区,通过“专群结对”,搭建起“法言法语”与“民言民语”双向转化平台。招募立法信息采集员,设立信息采集点,确保庞大而精细的信息采集矩阵,让更多群众参与立法、乐在其中。创设“三甄三译”“六步征询法”,实现意见征集“三上三下”,确保基层声音原汁原味地反馈到国家立法机关。

向“立法后”延伸

2022年12月14日,《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表决通过。经比对,周耿和黄雪莉的建议被采纳并体现在条例中的就有3条。这点燃了二人参与立法的热情。

为了更好更快地收集立法建议,夫妻俩建起了征集微信群,目前已有20余个。他们不断学习和总结,摸索实践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2023年,《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后不久,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了《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问效评估会。周耿、黄雪莉作为立法信息采集员,与社区居民和物业管理公司三方参加。

这场形式新颖、接地气的会议正是由夫妻二人牵头召开的。

那一天,恰逢来自缅甸等13个国家的29名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走进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看到了会场上大家围绕法律和公共事务进行讨论的场景,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2023年12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第一小组前往沙坪坝区,开展《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执法检查。黄雪莉作为沙坪坝区人大代表,向执法检查组反映了自己在问效评估会中听到的群众心声。

“不少居民反馈,遛狗不牵绳、不戴嘴套、犬只随地大小便等现象仍然存在。但是文明养犬劝导缺乏固定机制,热心居民制止不文明养犬行为不被理解。犬只弃养问题亟待重视,流浪狗成群结队现象突出。部分物业人员和很多居民不知道或不了解养犬管理条例。”她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规范养犬落实落细,并希望对辖区内的流浪狗群进行一次集中清理。

截至目前,周耿和黄雪莉共参与47部法律法规的意见征询工作,整理上报意见建议1490条,已被采纳84条。此外,他们还组织法律法规意见征询活动8次,提交调研报告10份。

随着实践的深入,中心湾社区尝试“退居幕后”、尽力做好保障,放手让立法信息采集员大胆探索。

于是,像周耿和黄雪莉一样,更多的立法信息采集员开始走在前面,组织召开立法意见征询会、法规实施问效评估会,并且将视线从“立法中”向“立法后”延伸,立足百姓视角,促进立法质量提升。

全家“总动员”

受周耿和黄雪莉的影响,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也表现出对参与立法的兴趣。

2023年,针对《重庆市反间谍工作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她提出的修改意见,在正式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中得到体现。

“得知意见被采纳,女儿非常高兴,后来她也加入了立法信息采集员的队伍。”黄雪莉说。

2024年8月26日,沙坪坝区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4名立法信息采集员走进璧山中学校,就《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开展立法意见征询。高二(三)班学生陈湘湘、吴晨菲、刘诺伊提出的立法建议被部分采纳并体现在正式条例中。

实际上,在这之前,立法信息采集员已经开始尝试扩展立法民意征询的范围,倾听青少年的立法声音。

比如去年,针对《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黄雪莉引导朋友的两个孩子参与立法,二人时为12岁和17岁。两个孩子针对同一个法条提出了不同的修改建议,比如“倡导12岁以下未成年人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类电子设备,并作出相应的文教宣传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信息采集员,还应该用行动和努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分子。”黄雪莉有感而发。

“从开展立法征询活动,到现在我们的声音被立法机关采纳,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不断加深。”璧山中学刘诺伊同学的话,成为立法信息采集员们尽心履职的生动注脚。

张义清介绍,这些年来,依托周耿、黄雪莉这样的立法信息采集员,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精耕基层民主立法,激发了居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热情,增强了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意识,让大伙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社区的事居民自己作主。

在这里,一个个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逐步兑现,多个老旧小区“破茧蝶变”的鲜活案例生动展示了社区居民自治能力逐步有效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