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 川渝协同立法的“前哨站”
作者: 颜若雯 宋婷婷
2024年10月29日下午,在荣昌区盘龙镇大建社区的花房小院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盘龙镇人大办)信息采集员夏朝素召开了一场院坝会,用客家方言向近30名客家村民征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意见。
这场热闹的院坝会,源于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开展川渝交流,不断强化毗邻地区协作的有益探索。
荣昌区盘龙镇与四川省毗邻地区“田挨着田、路挨着路”,自2020年5月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以来,就建立了川渝协同立法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地处川渝交界的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川渝群众参与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将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为川渝协同立法的“前哨站”、基层民意收集的“直通车”。
迈出跨省征询第一步
“除了学习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好经验,还想听听荣县方面关于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协同立法的想法,交流两地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2023年,荣昌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带队前往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与荣县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依托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迈出了重庆立法意见跨省征询第一步。
“拓展一卡通的更多应用场景,让惠民更有感;扩大宣传,着力提升使用率。”
“一卡通金融功能增强,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在某些方面还要慎重。”
“希望立足当前、扩大范围,进一步做好对接,完善现有功能,便利两地群众异地结算。”
开展川渝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协同立法,是去年川渝两地人大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川渝两地及各自行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立法需要广泛听取和吸纳民意。
在这次座谈交流中,两地人大相关专委会、社保部门负责人及两地部分乡镇干部、基层立法联系点采集员等,围绕群众关心关切问题,畅谈意见建议。这些立法意见,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分别反馈给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
2024年9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相继表决通过了《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两部条例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同步施行,以法治方式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一卡多用”、在川渝地区多领域实现互认互通。
四川律师立法意见被采纳
近年来,围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内容,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相继与四川省内江市、泸州市、自贡市等地的8个镇签署《川渝立法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合作协议》,从共组川渝基层立法联系点法规库专家和信息采集员等13个方面加强合作。
四川双溪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俊英受邀前往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参加会议,结合自身多年办案经验,对《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提出立法意见建议。
“当时,重庆方面抛出了几个问题,征求我们的意见建议。”胡俊英回忆,这些问题包括关于经济困难公民申请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范围是否需要扩大、如何统一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及核查办法、是否可以将中小微企业、特定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作为法律援助对象等等。
紧扣这些问题,站在律师视角,胡俊英逐一提出建议:第一,暂不建议扩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第31条、33条规定的事项范围,已能够覆盖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且目前基层执业律师人数十分有限,要确保法律援助真正援助到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第二,在两地经济困难认定存在住所地与受理申请地最低工资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下,建议以有利于申请人的标准来进行互认;第三,中小微企业、特定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不建议作为援助对象,因为法律援助法及相关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对象为经济困难的公民。
胡俊英还建议从立法层面进一步保障法律援助的异地协作。
以盘龙镇和荣县的实际情况为例,两地农民经常“抱团”外出,在同一地点务工。“如果异地协作有了立法的支持,将会减少外地援助律师工作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将会让企业更珍惜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有利于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开展,真正帮助川渝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胡俊英办理过跨地区农民工维权案件,深感为农民工维权的程序较多,时间跨度长,且农民工往往缺乏收集证据的意识,导致维权索赔路走起来很难。
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对胡俊英的立法建议进行梳理后,上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9月,新修订的《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经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其中,胡俊英的建议被采纳。新修订的条例专门增加了“推进川渝一体化协作”相关内容,要求重庆市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四川省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协作机制,推动法律援助跨区域合作。一是提出申请人可就近向川渝两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申请结果互认,降低办事成本;二是鼓励优质法律服务资源跨区域流动,提升川渝两地法治保障水平。
川渝立法交流带来新启发
2024年9月,毗邻的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人大邀请荣昌区人大、盘龙镇人大办赴四川参加川渝协同立法联席座谈会,围绕《自贡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开展讨论。
“大清河从四川流经重庆,后又回到四川境内,是盘龙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吊楼子水库的河流水源。”荣昌区人大监察和法制委副主任委员魏强告诉记者,目前,重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依据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针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条款不多,而且原则比较宽泛。参会后,荣昌的人大工作者很受启发,认为重庆也可以“小切口”灵活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方立法,并开始广泛征集群众的立法意见,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如果重庆也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大家有什么建议?”院坝会上,夏朝素用客家方言询问。
盘龙镇大建社区一带居住了约7万名客家人,分属重庆市和四川省,其中盘龙镇约有3万人。夏朝素告诉记者,当地客家人日常都讲客家话,用熟悉的语言交流,村民们往往更容易打开话匣子。
“我们这里,污染水源的主要就是养殖产业,希望立法的时候,别让养殖成本提得太高。”夏朝素抛出问题后,一名养殖大户很快回应。
近一小时的院坝会开得紧凑热烈。散会后,夏朝素仔细梳理村民们的意见建议,准备提交给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已是该基层立法联系点第7次向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建议新立一部地方性法规。
截至2024年10月,盘龙镇人大办基层立法联系点共针对50部法律法规草案,向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上报立法修改意见328条,累计被采纳83条,其中完全采纳37条,部分采纳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