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城市温暖之光
作者: 陈敏
周明莉是忠县忠州街道香怡社区红十字会的一名普通工作者。从该社区红十字会2019年成立至今,她从事红十字会工作已有5年时间。
“社区红十字会成立后,在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构建社区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周明莉说。
2020年11月1日,《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4年来,有了《办法》护航,我市红十字事业沿着法治轨道高质量发展,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办法》实施后,在社区干部带头入会、开展群众性红十字文化活动、资助困难群众等方式感召下,越来越多有爱心的社区居民加入了红十字队伍。”周明莉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香怡社区红十字会把人道传播工作融入社区文明创建,基层组织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了。
2024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办法》执法检查纳入年度监督工作重点,从8月底开始,通过检查《办法》实施情况,进一步查问题、想办法、促发展。
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社区红十字会的职能是什么?
“我们会定期组织居民参加无偿献血、义诊咨询、健康体检,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护知识、消防知识培训等。”周明莉介绍,还要组织社区居民、辖区爱心企业奉献爱心,用于开展助老、助医、助残和乡村振兴等活动。
而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周明莉所在的香怡社区红十字会还组建了“盯得紧”“管得宽”“搭把手”三支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盯得紧”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了辖区16户特殊家庭,志愿者每月到户走访,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实际困难;“管得宽”志愿服务队主要的职责就是普及健康知识、调解邻里纠纷等;“搭把手”志愿服务队在开展志愿服务时,通过三个一组、四个一群结伴的方式在小区里巡查。
实际上,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对红十字事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我市很多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在工作推进中,已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市政府的数据显示,《办法》实施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组织力量,优化完善区县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红十字会3982个,发展团体会员282个,个人会员16.9万人。
但在此次执法检查中,检查组成员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办法》规定“区县(自治县)红十字会依法设立监事会”“区县(自治县)按照行政区域建立红十字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但部分区县(自治县)仍未设立监事会,配备工作人员不够合理,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执法检查组还听到这样的声音——“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发展不均衡,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覆盖率不足。”“大部分基层组织设立时间较短,各级基层组织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均为兼职,对相关政策制度和工作要求掌握不全面,履职能力有待提升。”
对此,有区、县人大代表建议,可以根据《办法》第二条关于区县设立红十字会、建设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有关规定,推进区县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红十字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还有代表建议,将红十字相关工作纳入全市和本区县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将红十字志愿服务纳入志愿服务工作整体规划,为红十字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保障和表扬激励机会。
打造“一体化”救援模式
《办法》实施以来,重庆市各级红十字会在救援、救护培训等核心业务上开展了大量工作。
有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市红十字系统募集款物9.17亿元用于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和人道救助,组织130万名群众、7.7万名救护员参加应急救护培训。
为做好应急救护,按照《办法》规定,重庆市着力加强应急救护能力建设和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等,健全完善了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等,通过开设公益培训课堂,线上线下进行应急培训。
同时,全市推广社会急救数字化运用,采集10万余名救护员信息,配套AED(自动体外除颤仪)473台,初步构建救护员、AED地图和数据库,不断完善社会急救体系,持续打造“红十字救在身边”“博爱山城”品牌。而随着发展“博爱山城”志愿服务项目,新增中小学学校红十字会等措施的深入,全市红十字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服务覆盖逐步扩大。
“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应急救护培训覆盖面不足,对交通、消防、建筑、电力等易发意外伤害的重点行业应急救护培训覆盖面不广,体育场馆、机场车站、公园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施配备率不高、急救设备运维管理不够规范等情况。”这是部分区县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对此,有人大代表建议,按照《办法》关于建立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应急救护培训的规定,推动交通、消防、建筑、电力等相关部门建立行业急救培训机制,将急救培训纳入从业人员必修课程。还有人大代表建议,加大对AED等急救公共设施的配备和管理力度,强化急救公共设施安装单位、设置场所或物管单位的职能职责,加强日常管理和使用指导,规范急救指引。
对此,永川区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建议时,就有建议称,应完善红十字应急救护体系,科学布局AED急救设备,开展“全场景救护培训”,打造红十字应急救护“基础网”。推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应急救护“联动网”,切实解决谁来救、怎么救的问题,构建起群众自救、社会互救、快速急救的三位一体救护模式。
同时,完善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健全应急预案和运行机制,把各环节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做好应急救援训练,提高救援人员集合、行动的效率,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打造15分钟救援圈。强化部门合作和协同水平,主动融入区、镇(街道)灾害应急响应体系,适时开展跨部门跨区域实战演练行动,打造“一体化”救援模式。
明确相关激励措施
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加强红十字生命教育、关爱人民生命健康、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而开展此次执法检查,就是要督促相关主体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履行《办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聚焦“三救三献”(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主责主业,保护群众生命健康。
《办法》规定,对为红十字事业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区县政府、红十字会可予以表彰和奖励。但是,从这次执法检查来看,激励措施落实存在不足。
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在调研时了解到,虽然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等多部门出台了《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2022年版)》《关于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者激励奖励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获得者“三免”政策(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游览公办公园、免交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费)。
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三献”工作表彰奖励标准不统一、落实有差距等情况。
在执法检查中,有建议称,应适时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完善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的相关内容,明确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三免”等激励措施。
进一步强化多部门联动配合,推动“三免”等激励措施落实,推动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获得者享受疗休、医疗、困难补助等激励措施。同步对现行的《重庆市献血条例》进行修订完善,明确“三免”等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