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推动心育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 张希

立法推动心育教师队伍建设0

在社会快速变革与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批准,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化的新篇章。

重庆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要“关心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明确要求全市广大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事业融入国家前途命运,引导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本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然而,当前重庆心育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师资结构不均衡、专业程度不足、缺乏专业保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因此,从立法层面推动心育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现实困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石。

重庆心育教师队伍特征

当前,重庆心育教师队伍呈现“三不均三不足三缺乏”状况。

三不均

▶专业背景分布不均

全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为53.7%,而重庆专职教师仅占35.7%,其中有心理学背景的仅为11.7%。

专业背景的不足,导致心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心理健康需求。

▶职称分布比例不均

心育教师以“心理健康”序列评聘职称的占比极低,仅为14%,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仅占6.65%。

不利于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城乡师资配置分布不均

乡镇和农村学校专职心育教师占比仅为29.9%,有心理学背景者更低至6.1%。

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不足

▶专业工作时间不足

重庆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中小学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有部分学校未达到要求。

▶心理辅导室利用率不足

11.3%的学校尚未设立心理辅导室,34.9%的学校开放时长不足,导致心理辅导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高水平教科研成果不足

仅有17.59%的心育教师主持过市级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题,心育教师在科研领域的参与度和产出量有待提高。

三缺乏

▶缺乏专业培训引导

28.42%的心育教师每年参加心理健康专业培训不足一次,且培训内容偏重理论,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

▶缺乏教研协作机制

心育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专业的校家社系统支持,导致专业成长受限。

▶缺乏评价激励机制

尽管教育部文件要求心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调研显示,75.2%的心育教师并未享受这一待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也进一步影响了队伍稳定性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立法明确心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可以增加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具备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列。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壮大心育教师队伍的力量,还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构建心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制框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规范管理体系。确立心育教师的准入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应明确心育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职业发展路径,界定清晰的职责范围及工作量标准,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估,确保心育教师能够专职专岗或兼职专用。此外,应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心育教师享受与班主任同等待遇”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指标;鼓励地方教育部门设立专业发展基金和心理修复日,并提供专业督导和支持。

细化专业标准。通过立法制定并推行全市心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与认证规则。具体包括:制定专业能力标准,依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行动计划》制定《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级培训与认证规则》,确保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工作需求相匹配;细化认证标准,明确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实践操作,确保认证证书与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紧密关联。此外,应强化专业督导,通过定期培训和评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构建支持网络。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发展平台,定期举办专业培训与交流,加强中小学与高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专家资源和技术支持,促进心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立心育教师互助小组或联盟,促进经验共享和问题解决;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收集和整理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和研究成果,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优化教科研机制。设立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通过提供研究项目资金支持、搭建科研平台、组织科研培训等方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机制,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此外,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鼓励心育教师积极申报,并结合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丰富理论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同时,立法要强化三级教研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研机制,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夯实激励机制。制定心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定办法,将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岗位特性及专业综合能力纳入职称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晋升考核和评优制度,拓宽考核心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视角,提高职业发展路径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制定符合岗位特点的评审机制,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特点,确保职称评聘的公平公正。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健康所心理健康教研员)

(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向卓越教师培养的中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