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一轮月 故事代代传
作者: 宋婷婷
奔腾不息的峡江上,世世代代激荡着悲壮忠烈的家国情怀,流淌着深情凄美的人间情爱……正如剧中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小月,她生逢乱世,命运多舛。
江小月二十岁时,不幸遭遇“九五”惨案,恩爱夫君死于非命,她成了年轻的孀妇;她忠贞守寡、辛酸持家十二年,却也与桡夫子水老大陷入爱和矛盾中;在全民抗战的一九三八年,那个“东方的敦刻尔克”大西迁中,她失去了生死相许的恋人;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抚养为国捐躯的船帮孤儿的重担;在随即到来的内战岁月中,面临抚养的遗孤被抓壮丁,民团丘八乘机霸夺客栈的困境;而伴随她、深爱她二十余载的客栈伙计刘望,在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小月最终将自己的真情大爱献给了这个即将告别人世的男人。
——《峡江月》剧情梗概
万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一座豪情万丈的英雄之城。
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重庆市三峡川剧团)主任谭继琼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万州的故事推上川剧舞台。
一部大型原创川剧《峡江月》由此诞生,并成为宣传重庆、宣传万州,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艺术精品。
愿望 排演万州的故事
10月20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世界大河歌会如约在万州区唱响。谭继琼登台表演,让观众感受川剧的魅力,让世界听到长江的声音。
透过其优美的唱腔,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峡江月》中的谭继琼。
2020年10月20日晚,《峡江月》首次在万州大会堂试演。这一年,也是谭继琼扎根川剧的第三十二个年头。
“1988年,我刚读完初中,遇到万县市川剧团(现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在云阳招生,我就通过招考进团学艺。”30多年一路走来,谭继琼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对川剧的一腔热忱从未改变。
长久以来,谭继琼心底埋藏着一个愿望:“我从小开始学戏,印象最深的就是听父辈讲述发生在万州的人物故事,因此一直希望有机会排演万州的故事。”
2018年,谭继琼恰好看到电视剧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她立马想到“宜昌大撤退”——完成150余万人、100余万吨战略物资从宜昌到重庆的转移,保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和大批人才,被誉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这一历史事件中,万县(现万州区)成为重要的中转站,许多战略物资和设备经这里转运至重庆、成都等地。当时,这里的人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书写一群小人物的家国情怀的念头,就这样诞生了。
《峡江月》于2018年开始筹划,紧接着是一系列论证研讨。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小剧团而言,要投入数百万元打造一部大剧目,是一件天大的事,因此我们非常慎重。”谭继琼回忆道。
请来著名剧作家郑瑞林,于峡江两岸聆听历史的涛声,立足真实故事进行挖掘和创作;请来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运用现代化舞美设计对百姓生活进行艺术拓展……
历经三年时间,《峡江月》在立意、选材、剧本创作、舞美、服装、灯光、造型、音乐、唱腔设计等方面进行反复修改提升。即便该剧目在2020年试演后获各级专家认可,剧团仍然精益求精、不断打磨,通过二十次修改,使其成为广受肯定的舞台艺术精品。
一个女人的情感历程,折射半部中国现代史。
谭继琼介绍,《峡江月》讲述的故事始于民国年间,后又过渡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下,通过万县南门口码头“望江客栈”老板娘江小月与峡江上三位男子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一群小人物的悲欢怒喜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对位串联,融入真实发生的“九五”惨案和“宜昌大撤退”“重庆大轰炸”“川军出川抗日”等场景,将苦难的民国历史和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众生相,以川剧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惊艳 峡江儿女奋斗史
“峡山高,云遮月,峡江千年,唱圆缺;但得天清地明时,天清地明时,皎洁最是峡江月……”2021年11月30日,《峡江月》首次正式公演。
谭继琼对剧情发展理解深刻,角色情感把握准确,形象展示鲜明生动,加上她扎实的基本功,几十年练就的唱作念打已臻佳境,尤其是凭借非凡的唱功,博得满场观众的喝彩鼓掌。
大幕垂下,谭继琼激动得热泪盈眶。
此后,各方好评如潮水般涌来。
“这部剧很感人,描写了万县人民于国难当头之际,艰难生存的历史生活画卷,展现了万县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一位年逾七旬的资深戏剧爱好者说,自己痴迷戏剧已有40余年,时隔多年能再次欣赏到万州本土打造的大型川剧,心情非常激动。
有人赞叹,“峡江月”的题眼是“月”,导演和舞美艺术家们也牢牢抓住了“月”。如镰的半月、猩红的圆月……正是这月色的阴晴圆缺,让平凡的舞台变得神奇起来。
有人评价,《峡江月》将巴渝川剧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文艺评论家说,《峡江月》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悲喜交集。
在声腔方面,除传统川剧五大声腔之外,《峡江月》还融入了吹吹腔、安庆腔及江南民歌小调,并多次演奏与川剧同期列入重庆市首批非遗项目的万州“四川竹琴”,这也是为该剧锦上添花的神来之笔。
“我演得非常过瘾,真是酣畅淋漓。尤其是剧中水老大退聘礼、水老大牺牲和刘望去世三场戏,让人柔肠寸断、痛彻心扉。”谭继琼说。
1926年,国民革命军节节胜利,英帝国主义以种种借口,悍然派出军舰炮轰万县平民,造成了众多无辜百姓的伤亡——这就是著名的“九五”惨案,江小月的丈夫也未能幸免。
男主人公水老大,是陈老三同生死的老友,女主人公在寻找废墟中的丈夫时,救出了水老大,这就成了二人情感的渊源。而后,这一对身处社会底层的苦命人日久生情,却遭遇世俗的重重阻力。
该剧第三场,江小月无奈退还水老大聘礼时内心的情感挣扎;而后水老大牺牲,江小月发现他心爱的唢呐时的撕心裂肺,都被谭继琼演绎得淋漓尽致。
全剧结尾处,深爱她二十余载的客栈伙计刘望之死,更是成为“席卷”女主人公的“心灵风暴”,引发江小月一大段倾诉心声的唱段。
富有感染力的川剧高腔、幽默诙谐的台词语言、简约却写意的舞美、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让《峡江月》获得了2021年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第九届重庆艺术奖等。
2023年10月,《峡江月》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是重庆唯一入选剧目。
这一大型现代原创川剧参加在温州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活动时,惊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坚持 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峡江月》被认为是重庆市近年来新创川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它始于谭继琼的愿望,更源于一群人的坚持。
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重庆市三峡川剧团)成立于1952年,原为“万县市川剧团”。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后,该剧团是重庆为数不多的国有专业川剧表演团体之一。
该剧团常年坚持演出和创作,致力于川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为保护、普及、推广川剧事业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近十年来,该剧团送演出到城镇、乡村、学校,服务三峡库区及渝东北片区观众人数达1100万,演出达2000余场。其中,《鸣凤》《白露为霜》《峡江月》最为人称道。这是剧团十年磨三戏,塑造三位不同身份、不同际遇的民国女性,构成民国题材川剧三部曲,体现了传统戏曲对现实生活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
“排演《鸣凤》的时候,是我们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谭继琼回忆,当时剧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003年,年仅30岁的谭继琼接任团长。全国的戏剧团都面临萎缩,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很多年没有新的创作,一度濒临解散。
2009年,谭继琼得到了重庆著名剧作家隆学义的剧本《鸣凤》。然而,剧团的演员们却犹豫了:基层剧团缺人才少资金,如何撑起这样的大剧目?如果演出失败,剧团要何去何从?
“先接下剧本再说。”随后,谭继琼四处奔波筹资金,慢慢把主创团队组建了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分昼夜地辛苦排练。
《鸣凤》终于衔得梅花来。
2009年7月,《鸣凤》在重庆市首演成功,荣耀纷至沓来:谭继琼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鸣凤》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从事川剧艺术36年,谭继琼听闻和经历了川剧的兴衰沉浮与发展。在她看来,保护、传承和创新是川剧长远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措施,因此对川渝两地协同为川剧立法寄予厚望。
“这对川剧保护传承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川剧的振兴发展从此有了坚实的法治保障。”谭继琼认为,此举有助于解决川剧院团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培养、剧目创作、院团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和政策瓶颈。
如今,她期待着法规尽快从“纸上”落到行动中,为川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赋能助力,让川剧再火起来、人才强起来、票房涨起来、观众多起来。
(本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