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留守兵团正规化探析(1937—1942)

作者: 刘江 肖琳琳

【摘 要】八路军留守兵团建立之初,毛泽东便要求将留守兵团建成一支打不烂、拖不垮的正规兵团。在留守兵团司令部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军队编制实现统一指挥、开展政治教育实现统一思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统一纪律、进行军事教育训练提升战斗力等多方面努力,将留守兵团向着组织结构明确、政治素质过硬、军纪严明、战斗力非凡的正规化部队推进,最终做到了内能保卫边区,外能打击日伪军,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八路军留守兵团;正规化;萧劲光;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K26;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5)01-0032-12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留守兵团作为保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主力部队,毛泽东要求:“要把这支来自各方面的部队建成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打不烂、拖不垮的正规兵团。”正是因为其进行了正规化建设,最终蜕变为一支战斗力强劲的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各项任务,为中共军队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对八路军留守兵团正规化建设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军事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成果从不同方面对八路军留守兵团进行了研究,如陈之中考证了留守处的称谓问题、后方政治部的问题、留守处何时改称为留守兵团、谁是留守兵团的政治委员等关于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几则史实,魏延秋探讨了八路军留守兵团对陕甘宁边区的历史贡献。《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是目前研究八路军留守兵团比较全面的专著,不仅介绍了八路军留守兵团是如何开展正规化建设的,还对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发展、演变及留守陕甘宁边区期间所做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萧劲光、莫文骅、曹里怀等时任留守兵团领导人的传记、回忆录,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有关留守兵团开展正规化建设的情况,但由于时间久远,需要对其内容的准确性进行甄别。以上成果都为进一步研究八路军留守兵团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史料从部队编制、政治教育、纪律建设、军事教育与训练等方面对八路军留守兵团正规化建设这一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深化对八路军留守兵团的研究,丰富八路军军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

一、八路军留守兵团的成立与正规化的提出

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主力部队开赴前线后要留下一支部队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使陕甘宁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日的大本营。毛泽东认为,陕甘宁根据地是十年内战后留下的唯一根据地,是中共出征抗日的唯一依托,中共中央要留在这里扎根。陕甘宁边区有它的优势,从地理条件上说,它交通不方便,又有黄河阻隔,日军进攻不便。它距离华北前线不远,中共指挥比较便利。从陕甘宁边区这块根据地当时的状况来说,由于受大革命的影响,当地群众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中共在此又有两年的工作基础,主力开赴前线,对敌人是很大的威胁和牵制,只要再留下一支部队,中共中央在西北立足是完全可能的。

1937年8月下旬,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为了保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军委决定,抽出第一一五师之炮兵营、辎重营,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欠七六九旅),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以及后两师之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营,共9000余人,组成留守部队留守陕甘宁边区。为统一指挥各留守部队,于延安设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归中央军委直接领导,萧劲光任主任,曹里怀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整个留守处机关开始只有十几个人。

留守部队分别属于原三个方面军和陕北红军,驻地又分散,有的以团为单位,有的以连为单位,指挥比较困难。当时,部队组织零乱、组织不健全、机构不统一,编制装备参差不齐;纪律涣散、军容风纪不整,游击习气浓厚,执行命令不坚决;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之间、同级干部之间、上下级干部之问都存在一些不团结现象;战士中开小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思想上有不少模糊认识;主力东进后,又有一部分同志不安心后方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发展。于是,1937年10月,中央军委给留守部队下达了“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巩固与扩大留守部队”,“建设正规化部队,提高战斗力,加强战斗准备,培养与积蓄干部”的指示。

为了加强领导和指挥,1937年12月,中央军委将八路军留守处改为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并召开了第一次兵团首长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要求部队要把留守任务看得同在前线抗日救国一样重要,要使留守兵团尽快走上正规化的建军道路。因此,这次会议确定了“加强战斗准备,部队正规化建设,统一战线教育、增强部队纪律,紧密与人民的团结”为兵团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萧劲光进一步解释了如何进行军队正规化建设,“所谓军队正规化,首先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编制、统一制度、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留守兵团的正规化建设正是按照萧劲光的标准进行的。这次会议实际上是留守兵团的正式成立大会,是一个确定方向、制定措施的决策性大会。这次会议使留守兵团正规化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确定了部队建设的方向。从此,留守兵团开始向正规化的方向迈进。

二、八路军留守兵团正规化的举措

留守兵团第一次兵团首长会议确定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目标。当时的留守兵团各方面都需要加强正规化建设,但因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和陕甘宁边区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先从统一部队编制、开展政治教育、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军事战斗力等方面着手进行,以提高部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军事能力。

(一)统一指挥:调整、改编、合并部队

指挥关系问题是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为了更好布防陕甘宁边区,抵御日军和国民党的进攻,中央军委不断对留守兵团兵力部署进行调整,以加强对各部队的统一领导。

1937年9月,在延安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之下,根据留守部队驻地设立东地区与西地区两个留守处。以神木、府谷、靖边、安定、志丹、肤施、甘泉、鄜县、洛川等县划为东地区留守处,陈伯钧为主任,陈先端为副主任,统一指挥第一二〇师第七一八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和第一一五师炮兵营、辎重营;以定边、盐池、环县、庆阳、合水、正宁、栒邑、淳化等县划为西地区留守处,王宏坤为主任,王维舟为副主任,统一指挥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旅部、第七七〇团和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

1937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作出了《关于扩大第八路军留守部队的决定》,要求“两个月内扩充5000名新兵到八路军留守各地的部队中去”。1938年1月,边区成立绥德警备司令部,归留守兵团指挥。1938年3月,日军首次对留守兵团黄河西岸阵地发起进攻,为了统一指挥陕甘宁边区武装部队,增强保卫河防的力量,中央军委决定将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及其所属地方部队,统归八路军留守兵团指挥。至此,结束了留守兵团、保安部队与地方部队各自为战的状态,实现了军事领导权的统一。同时,将留守后方独立营统一改编为8个警备团、富甘独立营和骑兵营,第三八五旅旅部及第七七〇团番号不变。各警备团一律按照营的建制及团的政治、供给、卫生等部门进行改编。此时,留守兵团下辖第三八五旅,警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团,保安司令部,绥德警备司令部及骑兵团。至1938年底,留守兵团后方留守处机关有:参谋处、供给处、卫生处、副官处。整个部队共15514人。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编入留守兵团建制。10月,炮兵团与富甘独立营合编为留守兵团直属特务团。10月5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奉命率七一七团和七一八团陆续由晋察冀边区的恒山地区返回陕甘宁边区,接管绥德警备区的防务,并调归留守兵团指挥。12月,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改编为警备第一旅旅部,辖警备第三、第八团、调防关中地区。此时,八路军留守兵团下辖第三八五旅、第三五九旅、警备第一旅、6个直属团、保安司令部。1940年2月,警备第六团拨归第一二〇师指挥。4月,第三五九旅雁北支队和第四支队先后到达陕甘宁边区归建。10月,第七一九团亦抵达陕甘宁边区归留守兵团建制。

1941年5月至8月,留守兵团先后两次将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5月,将保安司令部的10个保安大队整编为5个保安团。8月8日,成立关中警备司令部,同时撤销关中军分区番号。整编后,留守兵团下辖第三八五旅、第三五九旅、警备第一旅、关中警备区、保安司令部以及警备一团、警备五团、骑兵团3个直属团。截至1941年底,整个留守兵团所辖部队包括3个旅部、20个团和10个独立营,人数增至31777人。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留守兵团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9月15日,留守兵团司令部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合并,但对外仍使用留守兵团名义。

(二)统一思想:以政治教育为主要方式

由于留守兵团长期处于战斗、行军、生产环境中,接受的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产生了单纯的军事观点与缺乏政策观念的偏向。在第一次留守兵团首长会议后,为了培养干部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萧劲光在部队建立政治教育制度,规定政治教育内容,结合部队的思想实际,进行时事政治与中共的方针政策的教育,以纠正留守兵团存在的错误思想。

留守兵团建立初期,政治教育的重点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对不少人来说是个新东西,留守兵团内部对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模糊,“记得在改编之初,我们接受了国民党的统一编制、领取了国民党发的军服。当摘下红五星军徽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不少干部战士思想不通,人民群众中议论也很大,个别战士甚至为此开了小差”。而且部队整体文化水平低,普遍不能看书、读文件,营连干部不识字者占50%,指导员不能讲政治课的也为数不少。面对这种情况,萧劲光首先做的就是提高广大干部战士的文化水平与政治理论水平。对团以上的干部要求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对营以下干部及战士则加强时事与政策教育,普遍扫除部队文盲;营以上干部则普遍组织了政治学习小组,以讨论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联共(布)党史,以及中共中央文件、毛泽东的时事政策讲话为主。在连以下干部战士中,每星期上四次政治课,以兵团政治部编的《政治课本》为教材,学习浅显的马列主义基本常识和中共的基本知识。为了加强政治理论和文化的学习,团配有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理论教员,连队配有文化教员。留守兵团的政治教育并不是教条式的,在上课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干部和普通战士分级指导,也会因上下关系、新老官兵、文化程度、政治修养等方面的差别而因材施教。“对于普通战士,是不能拿对干部的教育来灌输他;对于下级干部,是不能拿对上级干部的教育来灌输他;要针对战士与干部,下级干部与中上级干部的不同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的方式多利用部队休整时间,采用报告、演讲等形式,一般每次不超过40分钟以避免战士的疲劳,讲完后提出问题,在次日行军的大小休息时间中进行讨论,使士兵深入了解。为提高战士的学习兴趣,政治课上也讲一些各个战场的胜利消息、国际大事、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等来激励他们。在政治学习中除了上课讨论之外,还建立座谈会,以及以娱乐的方式进行辅助教育,如成立烽火剧社,自编、自演、自制乐器,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娱节目,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

为使部队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做好革命转变时期的政治工作,萧劲光在部队深入进行中共的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组织部队学习《论持久战》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留守兵团政治部编印的《统一战线教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萧劲光抓住党内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言论的机会,结合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思想的论述,要求部队既要反对统一战线中的“左”倾关门主义,又要反对右倾投降主义。统一战线教育的开展,使部队明确了统战工作的必要性、目的、意义及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广大指战员对中共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也为日后的反磨擦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8年以后,国共摩擦开始增多,但中共以抗战大局为重,仍强调统一战线教育。1938年7月,毛泽东向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首长讲道,对国民党的“东摩西擦”,应有警觉,但“你们今天的任务,主要还是对付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对付友军”。直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的出笼及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到来,中共对国民党的态度才发生了变化。而留守兵团为了更好应对国民党针对陕甘宁边区的各类摩擦,将政治教育与阶级教育同时进行,在国共关系紧张时则强调阶级教育,在国共关系缓和时则强调统战教育,阶级教育和统战教育随国共关系变化而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