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沿海与内地“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广东实践

作者: 杨海霞

【摘 要】改革开放起步以后,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央充分授权地方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路径,鼓励沿海地区率先破局发展,以影响带动内地发展,此后逐步形成沿海与内地“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作为沿海地区典型代表的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伊始,就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灵活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先行探索推进改革开放的举措,通过改革、开放、搞活,率先发展起来,并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广东实践的结果充分证明“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科学性。

【关键词】沿海;内地;两个大局;广东;先走一步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5)01-0098-10

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中央和邓小平从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逐渐形成沿海与内地“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的广东,率先探索“先走一步”,积极践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凭借有利区位优势,先行发展起来,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以广东为突出代表的沿海地区的带动下,“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由此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学界对“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形成、发展、实践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多探讨,而对其地方实践的研究较少,如关于广东的实践研究集中于广东在改革开放初期“先走一步”,缺乏对广东践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系统探讨广东在不同阶段践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具体举措及其成果,以期深化对广东改革开放整体历程的认识与理解。

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形成与广东“先走一步”政策的出台

改革开放前夕,中共中央关于沿海、内地立足各自实际发展的思想开始萌芽。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邓小平在闭幕会的讲话中提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因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讲话,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中央的政策和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为不同地区立足实际探索发展路径提供了思想指导,对全国尤其是广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起步前,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就支持广东根据本地实际探索加快发展的政策举措。1977年11月,邓小平复出后首次视察就选择了广东,针对广东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他在广州点了“第一把火”,要求“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为广东干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推动各项工作解除了束缚。1978年5月,中央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建议广东把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相当于地级市),并转变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央的支持和指导,坚定了广东加快发展的决心。

1979年初,为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广东省委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地缘人缘优势,争取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先走一步”。经过调研讨论,广东省委、省政府初步决定,先在深圳、珠海和汕头试办贸易合作区,并请求中央给广东放权。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侨乡汕头市兴办贸易合作区。广东主管经济工作的省委书记王全国在会上初步阐述了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思路和构想。广东“先走一步”的设想与邓小平主张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谋而合,受到高度重视。会议讨论并同意了广东部分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和新的经济体制。对于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命名问题,邓小平提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央还委托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工作组到广东调研,就“先走一步”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证,协助广东提出具体实施方案。6月6日,中共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共广东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特区,要求广东“发挥优越条件,抓住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标志着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正式开启。这不仅是广东省委向中央“要权”要来的,更重要是中央从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出发,对体制改革所作出的一个具体的、又是重要的决策。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探索,率先发展,不仅是让有条件的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步,更是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部署。同时,这也是“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在实践上的突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广东先行发展很快取得显著成效,这也促进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共中央顺应国际国内形势,抓住机遇,部署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中共十三大后,中央专题调研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988年9月,邓小平听取工作汇报时明确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称:“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之初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经济政策理论思考的深化,更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战略指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速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其中,第一个大局要求沿海地区加快开放发展,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地广人多,地区发展不均衡,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惨痛教训,决定了不能再搞平均主义。而沿海地区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率先发展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第二个大局要求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帮助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让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辐射带动落后地区,滚动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有益的战略举措。

作为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广东无疑在探索实施“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二、广东“先走一步”是第一个大局的精彩开局

在中央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大政策”激励下,广东抢抓机遇,围绕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先试。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省委的报告后,围绕贯彻落实“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广东开启了“先走一步”的征程。为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广东省委迅速成立刘田夫、王全国、吴南生三人领导小组和省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9月,刘田夫就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提出设想。习仲勋强调,拼老命也要把广东这个体制改革的试点搞好。广东省委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自觉性,把改革和开放作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灵魂,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使体制改革由试点到突破,推进对外开放全面展开,推动经济由搞活到跃升,逐步实现广东综合实力的跨越。

(一)改革:由试点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到风起潮涌的广东城乡改革

根据中央精神,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探索实行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实际上,早在1978年前后,广东就开始探索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如1975年以来,紫金、海康、文昌、从化等地冲破禁区,自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78年10月,清远县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改革工业管理体制;1978年广州试水“菜篮子”工程,放开农副产品价格,启动价格改革等。1979年后,在“先走一步”政策的推动下,广东进一步加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改革领域不断扩大。除深化改革,在全省建立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价格改革力度,推进商品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放开价格;启动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广“清远经验”,深入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广泛推行经济责任制、率先探索利改税;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是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按照“划分收支,定额上交,五年不变”,实行财政大包干新体制。此外,还探索改革外贸体制,实施以地方为主管理的进出口贸易大包干体制;试水基建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以电养电”“以路养路”“以桥养桥”“以通讯养通讯”的基建投融资模式;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简政放权等。这些领域的改革突破,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广东在巩固农村改革的基础上,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健全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城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责任制与厂长经理负责制,开展股份制试验,转变所有制结构和用工制度;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率先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兴办“三资”企业。同时,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对市县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一定五年”的分级包干政策;继续改革计划管理体制,逐步放开指令性计划生产和统派购。改革在横向和纵向上逐步推进。1987年11月,在广东的积极争取下,国务院决定广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广东改革开放继续“先走一步”,在重点抓好企业改革、加强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同时,尤其重视对金融、投资、社会保障和政府机构等配套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化,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风起潮涌,实现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成为突破计划体制坚冰的“开路先锋”。广东不但率先在全国完成了价格“闯关”,更在企业管理、农村经济、乡镇企业等多个领域,引领全国改革风气之先,形成多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二)开放:由创办三个经济特区到形成梯度开放发展格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推进,创办经济特区作为一种改革试验,成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意图,就是要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以找到一条打破僵化的计划管理体制、尽快把经济搞上去的新路。然而,对于特区规划和发展思路,中央并未作出具体制度安排。对此,谷牧表示:特区“要有点孙悟空的精神,受条条框框束缚不行”,“步子要大些,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间,围绕特区建设规划和发展思路,广东与中央频繁互动,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采取分片、分期建设,先集中力量建设深圳特区,其次珠海,再汕头,因地制宜,各有侧重,逐步实施。特区的开创者们,不畏艰难,敢闯敢创,陆续在基础建设、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综合发展等方面闯出新路。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在多番走访后,他肯定广东的建设成就及试办经济特区的路子,并分别为珠海、深圳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要求广东加快发展。2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他还提出“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邓小平的视察和讲话不仅为广东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和办好经济特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为中国改革开放指出了新的方向。1984年5月,中央正式确定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央、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东根据中央的改革开放部署,实行“三二一一”开放规划。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构思,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滚动式地把改革与开放,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形成东起汕头,西至湛江,南到海南岛的沿海开放地带。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广东进一步扩大经济开放区域,将珠三角经济开放区由“小三角”扩大为“大三角”,粤东、粤西沿海市、县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采取梯度发展战略。1992年,广东作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把惠州大亚湾、珠海西区和横琴岛、广州南沙作为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点区域。广东由此形成从沿海到山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发展格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