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增补情况研究之一

作者: 张素华

【摘 要】新修订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比原来增补120余篇。增补文稿主要是电报、批语、书信,此外还有少量的题词、命令、致谢信、贺电、国书及加写的文字、修改的文电等。增补文稿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涉及西藏、进军新疆和新疆工作、国内经济工作、金门事件及亲朋故旧等方面的,还有涉及中苏、中越、中美和中西方关系的,等等。有的内容比较重要,有的文字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了解和研究毛泽东的生平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关键词】《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增补内容;毛泽东思想;中共历史

【中图分类号】A41;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4)03-0005-10

修订内部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以下简称“原《毛文稿》”)时,为给读者了解和研究毛泽东提供更丰富的资料,笔者所在的编辑组通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档案部门、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档案馆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整理文稿,总共增补千余篇。在增补工作中,编辑组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尽量把毛泽东的手稿或经他审定的文稿,以及他生前公开发表的文稿收编进来;二是尽量把毛泽东文稿正文中提到的来信、来电、来件等内容介绍给读者,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文稿的理解。尤其是比较重要的附件,更是千方百计地去查找,以弥补文稿的不足或说明毛泽东的所思所想。从增补文稿的数量来看,1953年以前的篇目相对较多,因为在编辑这个时段的原《毛文稿》时,带有点儿选的性质;其后选的性质越来越少,越编越翔实,增补的篇目就相对少了些。由于这部文献集增补的内容很多,一篇文章难以翔实解说,拟分册介绍增补的情况,以飨读者。本文先介绍第一册增补的文稿。

第一册(1949年9月—1950年2月),总共6个月时间。原《毛文稿》收编168篇,这次增补120余篇。其中第一次公开发表的78篇(含12篇集纳的文稿);其余的篇目,曾先后在《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毛泽东韶山亲友书信集》《毛泽东题词墨迹选》全文发表,在《毛泽东年谱》摘要发表,在《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的注释中公布。增补文稿的种类,主要是电报、批语、书信,此外还有少量的题词、命令、致谢信、贺电、国书及加写的文字、修改的文电等。增补文稿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涉及西藏、进军新疆和新疆工作、国内经济工作、金门事件及亲朋故旧等方面的,还有涉及中苏、中越、中美和中西方关系的,等等。有的内容涉及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有的文字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了解和研究毛泽东的生平思想是很有文献价值的。

一、关于不能使白崇禧部逃入越南以及中越关系问题

(一)白崇禧残部入越问题

白崇禧在国民党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蒋介石称他是“小诸葛”,他的部下吹嘘他是“中国的拿破仑”,所以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他仍然非常自信。解放军过了长江以后,他认为华中可守;华中战败,他坚信退回广西人地两熟,仍然可守。不料,他虽然确实打了一些胜仗,使人民解放军真正体会到他的狡猾与难啃,但也未能逃出失败的命运。原《毛文稿》编入若干篇有分量的毛泽东关于歼灭白崇禧部的电报,但不能让其逃入越南、人民解放军不能越境歼敌以免成为国际问题的一篇,则没有编入。这次作为重点篇目增补的《中央关于防备白崇禧部逃入越南给林彪、陈赓的电报》(1949年11月9日),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从这封电报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对阻止白崇禧部逃往越南一事颇费心思,十分谨慎。先是告诉林彪、陈赓,据各方情报判断,白崇禧将逃往越南。如果这一情况真发生,“将给胡志明及我们自己以很大困难”。因此,命陈赓兵团“应着重切断白匪退越南的道路,应尽一切可能不使白匪退往越南”。那么毛泽东所说的“很大困难”是什么困难呢?毛泽东在电报中说:“因为我们对越南及整个东南亚的政策,现时还不能最后确定”,担心“引起很大的国际问题”。所谓国际问题,陈赓兵团12月8日在龙门港缴获的白崇禧给他的副长官夏威、黄杰的一份电报说得比较明白。电报说:“为将来发展生存计,组织越南自愿军,以武鸿卿(越南国民党人)为总司令”,我们的人“可暂任副职,以资号召。政治上拥护保大,军事上与法军合作,求胡志明主力而攻略之。若敌军尾追攻犯,则成国际复杂问题,美国不能坐视,于我有利”。所以毛泽东在电报中告诉林、陈,“现在对外应不声不响,既不要说我军不超出国境,也不要说我军可能超出国境。这样可以迷惑帝国主义,使他们摸不着头脑,又使我们自己不致陷入被动地位。在胡志明方面,可能有要求我军入越帮助他们作战的意图,但我们现在不能随便答应他,因为这样做,将引起很大的国际问题。这个方针,请你们命令……我军的各级负责干部注意,不可在言论及行动上出乱子。我军未奉中央命令,不得超出国境(对九龙及澳门亦然)”。也就是说,一方面不得超出国境,一方面要不声不响地干,全力阻止白崇禧逃往越南。同时,毛泽东还在电报中向林、陈介绍了胡志明的情况。电报说:“胡志明曾来电要求与你们电台建立联系,以便共同对付白崇禧。我们复电说,白崇禧匪军在中国境内,由人民解放军负责歼灭,越南军队不要进入中国境内。因此,他不必和人民解放军建立电台联系。但可以与华南分局建立电台联系。如果白崇禧部逃入越南境内,那时依情况再行考虑对付办法等语。”更加彰显了白崇禧部逃往越南一事的复杂性。毛泽东做事缜密,在讲了上述情况后,在电报的最后又说:“如有胡志明军队进入中国境内,则要以对待兄弟部队的态度对待之。可以适当地(用很好态度)调查越南及越军的情况上报中央,但禁止任何人对越南党政及越南军队作任何批评。”真是苦口婆心,滴水不漏,生怕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出现一点纰漏。这封电报对研究毛泽东当时的国际关系思想无疑是比较重要的文献价值。

到1949年12月14日,白崇禧的部队被彻底歼灭,其残部向广西的边陲小镇爱店逃窜。爱店与越南的峙马屯接壤,两地之间有隘谷一条,是中越的天然国界线。峙马屯由侵越的法军控制,事先国民党中央已同法军接洽,允许这些部队借道越南,转运台湾。当时,解放军已攻占爱店西北两个高地,足以用火力封锁行进在隘谷中的国民党军残部,因对面是越南,担心炮火波及法军设防据点,便眼看着那些国民党军溃败残部进入越南境内,逃之夭夭,达两万多人。

(二)中越关系问题

通过对增补的几份电报的梳理,大致可以看出毛泽东与胡志明、中国与越南的关系变化情况。如果说,1949年11月9日,毛泽东“对越南及整个东南亚的政策,现时还不能最后确定”的话,到12月24日之后,除明确表示援助越共武器弹药之外,还决定派军事干部去帮助越共作战,其思想有了明显的变化。这几封电报就是1949年12月24日、26日,1950年1月4日毛泽东先后给刘少奇的电报。若说背后的原因,可能与毛泽东1949年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通过和斯大林的交谈,逐渐明了国际局势有关。

毛泽东《关于胡志明来莫斯科等事给刘少奇的电报》(1950年1月31日,2月1日、2日)由三封电报集纳而成,原《毛文稿》只收编了2月1日的电报。事实上,关于胡志明到莫斯科一事毛泽东先后给了刘少奇5封电报,本册只收编了3封。1月27日的电报未能收入,在《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的注释中有所反映。2月3日的电报,是周恩来以毛泽东名义起草的,编进了《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刘少奇在这一问题上先后有6封电报,毛泽东、刘少奇加在一起共11封电报。当时毛泽东在苏联访问,刘少奇在国内主持工作,关于接待胡志明的问题通过来往电报反复沟通。新增补的两封电报,使读者能更完整地了解接待胡志明一事的来龙去脉。

从刘少奇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可以了解到胡志明是“赤足步行十七天”才进入中国地界,到中国来是秘密访问,不能声张,这主要是基于越南国内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胡志明虽然已经宣布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但还没有与任何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仅占领越北的一些山地,边界通道及其重要战略要点均被法军占据,胡志明等只能住在山沟的窝棚里。武器弹药缺乏,住的地方差,食物也很紧张,“赤足步行十七天”充分反映出越南革命情形的艰难程度。所以,胡志明来华的目的是想得到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遗憾的是他不知道毛泽东去了莫斯科,而毛泽东从莫斯科回来则要一个多月之后。胡志明等不了一个月,因为他来中国时,越南国内只有两个人知道。但他又特别想见到毛泽东,于是有了去莫斯科见毛泽东、斯大林的想法。开始毛泽东担心乘飞机不安全,叫胡志明坐火车到莫斯科,后来经过毛泽东、刘少奇之间的多次沟通,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沟通,最后胡志明坐了一段火车,又乘一段飞机到达莫斯科,与毛泽东、斯大林相见。胡志明的来访,获得巨大成功。毛泽东电告刘少奇:“越南要求援助事项,凡可能者均应答允之。”从此,中国和越南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中国加大了对胡志明领导的越南革命的援助行动。胡志明的来访,无论是对中国此后在越南的政策走向,还是对中越关系的发展,抑或对越南革命形势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进军新疆和新疆工作方针的几个问题

(一)苏联“空运团”问题

1949年9月,新疆宣告和平解放。新疆不少地方是渺无人烟的戈壁瀚海和高耸入云的雪山峻岭,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经历了千辛万苦,其中苏联“空运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谈及“空运团”的文章则少之又少。本册增补的四份电报,对研究“空运团”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并明确和澄清了一些史实。

“空运团”的诞生,是因为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地广人稀,距内地路途遥远,恐难做到迅速解放。1949年6月,毛泽东曾决定1950年“春季或夏季占领新疆”。斯大林却向到访的刘少奇提出要加紧解放新疆,认为“拖延会引起英国人对新疆事务的干涉。他们可能使穆斯林,包括印度的穆斯林活跃起来,以继续进行反对共产党的内战”。另外“新疆有丰富的石油储量和棉花,而这些正是中国所急需的”,并说“可给以种种协助,包括几十架飞机的助战”。于是,毛泽东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一面加强一野的作战兵力,一面积极同苏联谈判派飞机助战的问题,提出“于冬季占领迪化(今乌鲁木齐——引者注),不必等到明春”。但身在前线的彭德怀觉得在执行上存在很大困难,部队中存在着畏惧入疆的情绪,“逃亡现象较严重,主要怕走远路入疆”,似此“入疆须来春矣”。待兰州战役胜利,通往新疆道路的最大障碍被扫除之后,9月8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表示:“十一月初中旬开始由玉门向新疆进军,在时间上成为可能,而在技术上,须中央与我们自己同时准备。”他问:“苏联可否出飞机助战?可否出三十架左右运输机至肃州(即酒泉——引者注)帮助运输?”9月10日,毛泽东答复彭德怀:“我们和友方(指苏联——引者注)的民航协定,业已在大体上商好。他们帮我建立新甘陕三省间的运输毫无问题。三十架运输机,估计可以办到。”于是一野部队入疆问题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虽然陶峙岳和包尔汉于9月25日、26日先后通电宣布在新疆起义,但新疆境内尚有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官兵一时无法接受起义的决定,又有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捣乱,杀人、放火、抢劫银行和商店事件频发,骚乱事件也在多处发生,局势随时都有失控之虞。因此,一野部队能否迅速入疆成为问题的关键。如果徒步入疆,用彭德怀的话说最快也须3个月,如果能够用汽车运输、用飞机空运部队就会快出许多。经过迅速筹划与准备,王震第一兵团战车营(附加强步兵连)于10月12日自酒泉等地出发,日夜兼程,于10月20日先期到达迪化,立即控制了迪化的各个战略要点。11月6日,苏联派来的“空运团”将第六军军直机关和十七师先遣队运抵迪化;7日,王震等乘飞机到达迪化,开始主政新疆。至1950年1月13日,第十七师除炮兵外全部空运到迪化。这次“空运团”先后出动飞机1033架次,运兵12446人到迪化,运输的各种物资更多,在加速向新疆投送兵力和物资方面,乃至鼓舞部队士气都发挥了很大作用。王震在1949年10月12日动员部队入疆的大会上说:历史上的班超、林则徐、左宗棠都能为祖国出使西域,难道我们当今的共产党人还不如他们吗?说路远,那时候他们只能骑马坐轿,我们今天还有汽车,苏联老大哥还要给我们派飞机来,他们都不怕路远、干渴,我们就怕吗?

本册增补的有关“空运团”问题的4份电报,明确和澄清了以下问题:第一,“空运团”的名称。过去人们提到“空运团”时,有称“航空团”,也有称“空运团”,说法不一。毛泽东的几份电报都明确说明是“空运团”,不称“航空团”。第二,“空运团”的规模。苏联派来的运输机是多少架?以往的文章说法不一,有说是45架,也有说是40架。本册增补的1949年10月5日毛泽东《关于四十架运输机调用问题给彭德怀的电报》,明确记载“友方已答应派四十架运输机于十月十日到北平听候你处调用,请你速作准备,并以准备情况随时电告”。表明派来的运输机是40架,而不是45架。第三,“空运团”运输机的性质。关于苏联派来的运输机是民用的还是军用的,过去也是说法不同,有说是民用的,也有说是军用的。说民用的依据为,本文上面9月10日毛泽东复彭德怀电报中谈到的,与友方签订的是民航协定。本册增补的1949年10月13日毛泽东《关于调用飞机、汽车等问题给彭德怀的复电》说:“友方飞机是从他们军队中调一个空运团,故甚迅速。”说得很清楚,运输机是从苏联军队中调来的。既然是军队中调来的,为什么签的是民航协定,应该是斯大林不便卷入中国内战,授人以口实,这似不难理解。第四,“空运团”的费用。“空运团”对中国的支援是免费的还是有偿的,也是说法不一。本册增补的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中的第四项说“空运团在执行任务中的全部经费,请令有关机关给我们一个清单,以便我们偿付”。由此可以说明,“空运团”的支援是有偿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