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部队官兵阶级情感的培育

作者: 柴玉振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人民军队内部开展阶级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情感工作”,成功培育和调动起广大指战员的阶级情感。解读若干部队官兵的日记可知,仪式多元化是中共培育阶级情感的鲜明特征。这具体表现在以“诉苦”和“演剧”激起他们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之情,以“追悼”和“缅怀”培育对牺牲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以“立功”和“庆功”激发部队官兵为人民立功的荣誉感。“情感共同体”的形成推动个体观念发生适应形势要求的变化,这对于增强个体的阶级归属感、提高部队战斗意志以及密切官兵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阶级情感;日记

【中图分类号】K26;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4)06-0027-15

情感作为一种主观化的体验和表达,不仅是个体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受教化训练的影响,具有可塑性。中共的革命事业充溢着情感,有学者呼吁考察情感力量是如何推动中共革命进程的,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情感动员、情感改造等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但是,对于那些具有私密性、即时性、情感抒发性的日记史料,学界的关注和解读尚有不足。此外,作为一个革命政党,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情感培育工作与阶级教育密切相关。在紧张残酷的战争环境下,革命猛烈发展,形势迅速变化,许多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均发生了适应形势需要的变化,支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情感维度考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部队官兵开展阶级教育、培育阶级情感的做法及其成效,追踪情感在革命动员中隐而未彰的作用,以期加深对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一、主导和开展多种形式的阶级教育

理论武装是情感培育的基础,阶级教育的广泛开展为激发和生成阶级情感提供了必要前提。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组织阅读学习、讨论辩论、历史教育等形式向部队官兵普及阶级理论,启发阶级意识,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大规模灌输到部队官兵的头脑中。

(一)印发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通俗读物

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在力争实现和平民主的同时,对所面临的复杂斗争形势有着清醒认识。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在1946年1月14日的日记中就提到要时刻保持阶级警惕性,他写道:“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时候也不会放松消灭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本政策,这点在我们党内必须进行普遍而深入的阶级教育。”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上的全面冲突使得在人民军队中开展阶级教育的现实需要越来越紧迫,由此也就能够解释和言说中共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这种形势下,中共通过大量印发和宣传一系列具有阶级教育意义的小册子,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普及阶级观点,从而强化部队官兵对中共领导人民军队进行解放战争的认同。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宣传使用《中国四大家族》一书作出指示,称其“对于蒋介石统治之本质,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深刻解剖,是认识中国问题的必读书”,因此要求各地收到后,“多予翻印,在党内外广为散布介绍,在干部学校中应作为教材或教材之根据”。各地认真贯彻了这一指示,当时在东北领导作战的一位团级政委郑文翰就曾学习这本书,他在1947年1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看陈伯达所著的《中国四大家族》,其中对蒋宋孔陈四家族封建的、买办的、军事的金融皇朝加以科学的分析,以具体的事实和数字来指出这四大家族如何操纵着中国的金融、商、工、农,揭露他们如何以政治的强制的权力公开的剥削中国人民……读此书使人对这个旧中国最后一代的统治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此外,《请看!蒋介石的花言巧语》《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极具宣传鼓动性的小册子也出现在一些官兵的日记当中。被俘后参加解放军的李敬在1946年8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某指导员讲了八路军的历史之后,要我看《请看!蒋介石的花言巧语》一书。余仔细的阅了之后,才了解蒋氏乃是一位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言行矛盾、不知羞耻、奸诈狡猾、不守信义的欺骗者。决定从今天起不再称统治区和‘我方’。”上述小册子等通俗文献的编写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线索,揭露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的表现及其本质,这对于塑造和强化部队官兵的阶级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为配合土地改革的进行,正确地执行土地法大纲,中共中央还专门发出关于阶级分析的指示,将1933年苏维埃政府颁发的两部纲领性文件《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重新印发,并将其纳入党校教学的教材,要求必须阅读和讨论。在这其中,前者以是否劳动和有无形成剥削关系为标准划分阶级,后者则将上述标准进一步量化。在华北联合大学学习的随军记者徐光耀就曾在日记中记录“参加‘怎样分析阶级’的学习”。除此之外,各解放区、各野战军政治部编写或翻印的如《怎样进行阶级教育和组织贫苦农民》(渤海新华书店,1947年)、《阶级是什么》(东北出版社,1948年)、《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摘录)》(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印,1948年)等都是这个时期面向党内、军内普及阶级教育的重要文本。它们的出版发行,对于宣传和灌输阶级话语、加强部队官兵的阶级意识具有显著作用。

(二)以阶级斗争思维引导问题讨论

讨论和辩论是带有启发性的组织行为,中共在阶级教育中尤为重视运用这种形式。一定范围内的讨论可以加强革命阵营中的相互交流和启发,而讨论题的设置则蕴含着阶级斗争学说,附带有明显阶级教育的深刻意义。这一时期在解放军内部有关阶级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针对中层领导干部的讨论。这类讨论内容往往侧重于时政的发展形势,目的在于引导其认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阶级矛盾激化带来的政策调整。在华东野战军先后担任一纵三旅政治部主任、三师政委的杨思一在1947年9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大组讨论:1、为什么抗战时实行二五减租,自卫战争时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对革命战争有什么关系?2、外线出击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讨论极为热烈普遍,出于意料之外。”这段记述说明,中共对于中层领导干部的阶级教育注重联系与结合当时实行的方针政策,引导其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对时事政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种是在诉苦教育中针对剥削关系组织广大战士进行讨论与辩论。对于普通战士和俘虏士兵来说,他们难以接受抽象的概念,却是中共需要灌输阶级观点、启发阶级觉悟的重要群体。在人民军队开展诉苦运动期间,以下几个问题被认为是进行阶级教育的好题目,常被用来作为诉苦教育的前奏和铺垫,给当时参与这项运动的部队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穷人为什么穷,是不是命里注定?富人为什么富,是不是生来就富?二是谁养活了谁?是富人养活穷人,还是穷人养活富人?三是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据解放战士房天静回忆,指导员给全连讲完教育动员课后,就向大家抛出了这几道讨论题。“这几个问题一提出来,就像抓把盐粒扔进了滚油锅里,在连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人都争着发言。”

这种讨论和辩论让广大指战员尤其是被俘的解放战士认识到: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掌握土地等生产资料可以从事经济剥削,并且有国民党反动政权给他们撑腰进行政治压迫;穷人的痛苦都是由剥削阶级造成的,而不应该归因于“命不好”等“宿命论”的错误思想。而穷人要想翻身,就得通过革命推翻旧制度,“把仇恨集中在蒋介石独裁专制及国民党反动统治上来”。由讨论和解释剥削关系开始,把阶级压迫的道理大规模灌输给部队官兵,这种教育形式的特点是启发性和灌输性相统一,有效推动了中共阶级教育的深化。

(三)构建以阶级斗争为叙事主线的党史和军史

解放战争时期,在“七一”“八一”这种特殊纪念日到来之时,中共官方媒体如《解放日报》、新华社会以发表社论的方式来纪念,从历史叙事中构建和传递中共革命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如1947年7月1日的新华社评论写道:“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过去三次革命运动中表现他的忠实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并且能够引导这个解放运动走上胜利。在此次爱国自卫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受到考验。”对于这种特殊节点,中央宣传部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应该召集党的干部会议或党员大会或活动分子的纪念会”,在会上应简要报告中共成立以来的历史,说明中共所主张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完全正确的。

相关纪念活动在一些部队官兵的日记中得到了印证。比如李敬在1948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党的诞生27周年纪念日,汪政委报告了党27年来对内奸外敌艰苦斗争史,让大家根据毛主席思想和党的发展经过来检查自己批评别人。”抗战胜利后随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挺进东北的王志臻也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所在部队庆祝“八一”的相关活动:“上午开小型工作人员会,庆祝八一建军节。讲八一建军节的历史意义,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人民解放军今天强大到整师整军地消灭国民党的军队,活捉师长、军长、司令官、总司令等等。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有今天的胜利,全军都执行了毛主席的英明战略思想,毛主席的预见英明伟大。”由此可见,中共通过组织开展历史学习活动,引导部队官兵在回顾历史中培育对党及其领袖的深厚情感。

不仅如此,学习中共党史、军史的活动在俘虏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冀鲁豫军区一份关于俘虏教育的总结中就明确提到,在对俘虏进行思想教育的巩固阶段要“讲‘解放军奋斗史’,说明人民解放军的愈战愈强及由小变大一定胜利,说明人民解放军在共产党领导下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的为人民服务”。解放战士李敬在日记中抄录某杂志“七一”专刊上面刊载的中共建党以来的英勇斗争史,其中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党的26年的历史,亦就是中国人民向反动的统治阶级、向帝国主义、向封建势力、向军阀买办、向汉奸卖国贼独裁者坚决进攻、作战、斗争的26年。”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以阶级斗争的框架和话语来叙述自身历史、解放军的历史,并对广大指战员开展历史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说明国共两党、两军的阶级属性根本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既往历史成就的取得会让广大官兵相信中共具有领导革命成功的强大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未来局势发展的良好预期,从而坚定“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构建和学习以阶级斗争为叙述主线的党史和军史具有阶级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于理论和历史的学习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开展阶级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情感培育同样也很重要。秦基伟在反思政治工作时,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认识:“没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及政治上的一致性就无法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目的,更无法巩固我们的战士,使他们完全自觉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还通过多元化仪式来培育和激发部队官兵的阶级情感,促使阶级教育释放出浓烈的情感效应。

二、中共培育阶级情感的类型和途径

阶级情感不完全是抽象的,主要包括对敌对阶级的仇恨、本阶级的认同和热爱,以达到区分我者与他者之目的。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为培育不同类型的阶级情感,相应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途径,创新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以“诉苦”和“演剧”激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之情

学者普遍认为“忆苦”与“诉苦”是典型的情感动员。当时彭德怀就认为:“我军新老战士、干部,多数都有一本不同程度的血泪史,过去各不联系,不能成为同仇敌忾的阶级感情。”这些“苦”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如若单独分散在每个个体身上则显现不出巨大的教育力量。而中共所领导的诉苦运动由“吐苦水”“算苦账”“挖苦根”等环节组成,借助“典型引领”“互相启发”等教育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唤起个体的愤怒感,激起他们对国民党反动派以及背后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仇恨,这成为整合个体力量的情感凝聚剂。苦难的经历是令人伤心并极易感染人的,在同情心理的影响下,众多“受苦者”共述阶级敌人的压迫,经过中共“追根”的引导便会瞬间激起他们“复仇”的欲望和情绪,这在一些解放军官兵的日记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潘德表烈士是中共培养的出色政工干部,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前线作战并担任团级政委职务,他在日记中对参加“诉苦大会”的感受直抒胸臆:“下午即开诉苦大会,诉苦者九人,尤以范XX之苦最动人。我无切身体验,但由于阶级同情心驱使凄然下泪。这还是到东北第一次,也是好多年以来没有的事了。可知阶级觉悟提高了或者是阶级仇恨激发了,一切工作皆好办。”由此可见,即使是参加革命多年的中共干部,在“共情”作用下也会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并认为这种形式的政治工作是极为有效的。而对于那些出身于城市抑或是在解放战争中转变过来的解放战士,他们的感受则更集中于阶级爱恨的强烈反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