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厦铁路工地慰问活动探析
作者: 严世恩【摘 要】为巩固东南海防和发展福建经济,1955年2月鹰厦铁路破土动工。慰问活动是沟通工地内外的重要途径,对内安定工人情绪、激发劳动热情,对外则使鹰厦铁路工地成为展示新中国成就的“活展览”,起到教化作用,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为应对来自外部的政治冲击,工地社会塑造出特定的场景,其形态也随之发生暂时性的改变。但就实质而言,慰问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动员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解决鹰厦铁路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推动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鹰厦铁路;慰问活动;工地社会;政治表达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4)06-0042-1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为早日收复台湾、巩固东南海防安全和发展福建国民经济,1955年2月,作为“一五”计划后期项目的福建首条出省铁路——鹰厦铁路正式破土动工。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国防铁路,参与修建鹰厦铁路的铁道兵和民工多达20多万人。为向铁路建设一线的建设者表示慰问,巩固并鼓舞他们的劳动热情,在两年工期内福建省有计划地组织了县级及以上慰问团对鹰厦铁路建设工地进行了23次不同形式的大型慰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鹰厦铁路工地呈现出一定的“封闭”特性,自成一个小社会,有学者将其称为“工地社会”。其中,由各级党政机关主导的慰问活动是工地社会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它们带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工地社会营造出或虚或实的工地场景去迎接一些来自外部的政治冲击,使整个慰问活动展现出不一样的象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工地慰问已有一些研究,但是缺乏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工地慰问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对慰问主体的多元性关注较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层档案、新闻报道、回忆录等资料,以鹰厦铁路工地慰问活动为切入点,观察新中国初期工地社会与外界交流时所作出的反应,阐明慰问活动实质上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动员手段对于慰问双方产生的影响,以期深化对于当时政治文化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一、各方积极慰问鹰厦铁路的建设者
鹰厦铁路作为国防建设工程,自建设起就受到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集团的极大关注,不时派侦察机进入福建、江西对铁路沿线进行侦查,蓄谋进行破坏活动。台湾当局进行破坏活动的方式多样,或将特务分子安插进民工中直接进行破坏,或通过造谣等方式扰乱社会治安,或通过冒写、代写家书的方式动摇和瓦解民工参与铁路建设的信心与决心。为避免敌特分子混入工地进行破坏活动,各地招募的民工往往要经过多重审查,且进入工地后一般不允许自由回家。如确有回家的需要,在保证能按时归队的同时,还要经过本人申请、群众讨论、领导批准等流程。一般来说,民工很难通过这样的流程请假回家,因此常会出现假病回家、逃跑等现象。
除工地保卫工作的需要外,工地位置偏、交通条件差等客观条件亦成为工地内外交流的又一障碍。鹰厦铁路穿过闽北、闽西广袤的山区,大部分工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从城镇出发往往要翻越几个山头才能到达。且当时交通条件落后,铁路工地沿线许多地方还没有通公路,如漳平作为闽西南的交通重镇、物资集散地,在1955年之前竟没有一条公路,工地与城镇间的交流非常不便。虽为支援铁路建设,1955年漳平开始修建第一条公路[龙(岩)漳(平)公路]并于次年通车,但汽车数量极少,刚开始时仅有3辆(还是从别处借用),且均用于货运,对于工地内外交流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时候,工地与外界的交流是通过书信、电报、电话等方式进行,民工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极少。民工从全省各地被动员来参与铁路建设,工期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一年。由于请假回家十分不易,写信成为他们了解家乡发展、关心家庭生产生活及缓解思乡之情最重要的方式,但工地的邮政工作却不尽如人意。如民工们普遍反映缺乏信箱,即便有信箱,但邮票脱销,难以寄信。还有的民工反映寄送信件积压很久,有时要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收到信件;还有部分邮政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好,将信件乱投递,造成麻烦。有些地方干部对民工的态度更令他们感到寒心。如有民工将信件寄出后,始终得不到回复,甚至有些地方干部还将民工家属写给民工的信扣留。民工对此反映强烈,认为“政府不管,无人关心”、“合作社来信只知道要钱,就不告诉家里的生产情况”。受此影响,部分民工劳动情绪低下,生产效率降低。
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鹰厦铁路工地呈现出较强的封闭性,自成一个小社会。同时,由于邮政工作不健全、地方干部不作为等原因,民工与外界交流最重要、最正规的途径也趋向没落。部分民工情绪发生波动,劳动热情下降,工地生产受到影响。地方党政机关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希望通过慰问活动安定工人情绪、鼓舞劳动热情。故而,自鹰厦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各类慰问活动络绎不绝。
慰问活动几乎贯穿整个铁路建设过程,其中尤以节日期间特别是国庆、春节期间最为频繁。在重大节日期间进行慰问活动既是各级党政机关的职责所在,也是他们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方式。如国庆节作为政治性节日,在这期间进行慰问活动,有利于增强工人对于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春节虽为传统性节日,但通过慰问活动,地方领导想要打破传统春节回家过年的旧俗,好让工人安心在工地从事生产,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图。因此,慰问主体主要是福建省各级党政机关,或由省里统一协调各专区、县进行慰问,或由各专区、县自行组织慰问。慰问团一般由各地区负责支前工作的领导带队,慰问团员一般从各机关、团体、学校抽调。有些地区还会选派乡主干、农业社长、劳动模范及模范民工家属参加慰问团。不论何种慰问团,一般来说都会携带一部分专业或业余剧团进行慰问演出。除由县级及以上单位组织的大型慰问外,工地上还有许多不定期、不拘形式的小型慰问,多由业余剧团、中小学校等承担。
国防铁路工程也受到军队及国内外其他社会团体的慰问,如铁道兵司令部、新疆军区、铁路文工团、中央戏剧学院以及各地华侨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作为著名的侨乡,修建铁路是闽籍华侨多年来的愿望。广大华侨心系家乡,对鹰厦铁路建设表示热烈的祝贺与慰问,如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的华侨寄来慰问信及发来慰问电,还有的华侨回国实地考察慰问,其中尤以1956年10月的华侨回国观光团影响最大。此次华侨回国观光团有团员1200多人,其中闽籍华侨占60%以上,主要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工、商、文教各界,并有相当一部分是中间与右派人士,他们在北京进行国庆观礼后回乡省亲。对此,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协同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团委、妇联、铁道兵政治部等部门成立高规格的华侨回国观光团接待委员会,负责接待工作。希望以此为契机,让这些久离故土的游子们看到其故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以此展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能力。鹰厦铁路作为“一五”计划的重要项目、福建省的重点工程,是华侨回国观光团此行重要的参观项目。在乘坐铁路参观鹰厦铁路北线时,观光团赠予铁道兵与民工两面锦旗,分别写着“你们伟大的劳动把我们几十年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鹰厦线的铁轮把我们可爱的家乡带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飞速地前进”。后沿铁路线南下,参观福建省工业、农业、文教事业等多项建设以及各地的名胜古迹,对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新福建有了全新的认识。印度尼西亚华侨回国观光团团长叶存湑在座谈会上带着激动的心情说:“火车把我们的家乡带向美好的社会主义!”时任新加坡社会民主党中央理事会理事庄惠泉回到新加坡后,将其在新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印象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作出了客观评价,在新马社会引起极大震动。
此外,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慰问团体和慰问对象。工地发生火灾后,当地公安部门要负责弄清火灾发生的原因,同时当地人民政府对受灾民工进行慰问,解决实际困难,安定受灾民工情绪;工地发生工伤事故时,区、县及群众团体要对受伤民工进行慰问;福建省广播电台在春节期间举办春节特别广播节目,展示全国人民对修建鹰厦铁路建设者的慰问,其中包括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吕鸿宝、英雄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等的录音带和慰问信、全国各地工人的录音、文艺界代表的录音等等;铁道兵文艺工作团对地方党政机关、首长、干部和参加鹰厦铁路建设的民工家属的慰问,通过这种“反向”慰问,展现了军队与地方、群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总的来说,鹰厦铁路慰问活动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精神鼓励主要通过慰问团与工人间的互动来实现,如慰问大会、座谈会、交谈访问等。通过慰问活动,工人受到来自各方的鼓舞,利于安定劳动情绪、增强修建铁路荣誉感及对于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此外,正如何若书(Denise Y. Ho)笔下的上海蕃瓜弄,慰问活动中的鹰厦铁路工地同样也是一个展示新中国成就的“活展览”,象征着共产主义给新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可见,工地社会的慰问活动被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它既是地方党政机关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又是外界了解工地社会甚至是新中国的一个窗口。
二、工地慰问活动的具体展开
在慰问活动到来前,工地社会就已经开始营造氛围,戈夫曼(Erving Goffman)称这一过程为“舞台设置”,它“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以及其他一些为人们在舞台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工地上的领导一般都会提早将慰问团要来的消息告知工人,为迎接远道而来的慰问团,各个工地早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营房门前、交通路口及工地显著之处搭起了“迎亲坊”“迎亲门”,并在上面挂起“迎亲匾”,上书“披星戴月修铁路,做出成绩迎亲人”等对联,同时还张贴有“欢迎慰问团”“迎接亲人”等标语。据一部分慰问团员回忆,有的工地甚至将“迎亲门”搭到了距工地几个山头远的地方,并在沿途的大石头上贴上“迎接亲人”的标语,令他们甚为感动。
同时,工人也准备向慰问团献礼,提出了“做出成绩给亲人献礼”“每人做一件好事迎接亲人”等口号。献礼的主要形式是在慰问团到达之前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以求突破生产定额,创造新纪录。工人一方面开动脑筋,寻找窍门,积极改进技术,另一方面去兄弟连队学习先进技术,夜以继日地奋斗在工地上。甚至有病号听到慰问团要来的消息后,反复向领导要求分配工作,好为慰问团献礼。通过工人的不懈努力,有的工地创造了一昼夜人工开挖隧道进度8.2公尺的记录,超过原定生产效率的369%;有的工地创造了一天九小时工作时长内推1227车斗车的新纪录。除了创造生产新纪录献礼,还有一部分工人提出“不让亲人看到我们的破土箕”的口号,在慰问团到达前集体组织修补土箕,通过为国家节约资金的方式向慰问团献礼。无论是创造生产新纪录还是为国家节约资金,它们都将作为工地的珍贵礼物献给远道而来的慰问团,而这也将成为慰问团返回后进行宣传的有力凭证。
通过在慰问活动到来前组织工人进行舞台设置,工地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场景,以最积极的姿态迎接慰问团的到来。当然,仅有这样的舞台设置是不够的,作为被慰问的对象,工人在慰问活动中的表现才能更直观地体现出工地社会的精神面貌。随着慰问团的到来,工地社会的“中心任务”不再是生产,而是向那些外来者展现工地社会最积极的一面,“表演”则成为这一时期工人行为的“主题”。工人之所以进行“表演”,一方面是迫于工地领导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他们自发的行为。因为通过慰问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甚至是自己家里的情况,并可能收到一定数量的慰问品。
随着慰问团的到来,“迎亲门”前,工地领导亲临迎接,工人手持“欢迎亲人”“欢迎慰问团”的标语,夹道欢迎,一路上锣鼓喧天,并伴有花棍、秧歌等表演。他们热情地欢呼、拥抱,远道而来的慰问团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进入工地。由于慰问时间普遍较紧张,少则一天、多则三天,所以为提高慰问效率,慰问程序一般较为固定。白天慰问团深入工地,进行小型慰问或个别访谈,并参观施工场景。有学者指出参观的施工场景主要有两种:一是干劲十足的民工,二是先进的自制施工工具。慰问团看到的鹰厦铁路施工场景同样也是如此,工人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填方的民工们挑得更快了,打炮眼的铁锤扬得更起劲了”,工地上捷报频传,生产新纪录不断产生。如一个小队一天中完成47米长的铺轨任务,超过定额27米;如有的中队每人每天平均挖土方11.6立方米,超出定额两倍,创造了空前纪录。慰问团还参观了工地上各种先进操作和发明创造,如土车推土法、积压挑土法、滑梯运土法、快速抛石法、弯道滑石法等。慰问团所到之处都可见到精心设计过的施工场景,工地社会将想要呈现的积极面充分展现在他们面前。
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慰问活动的组织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设计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组织工人参加慰问大会,将整个慰问活动推向高潮。在慰问大会上,首先由慰问团代表致慰问词,主要表达三方面内容:其一,表示对修建鹰厦铁路建设者的崇高敬意和亲切慰问,并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干劲,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其二,向他们报告地方农业生产的辉煌成就,地方党政机关对民工家属在生活上的关怀与支持,并表扬先进模范和光荣事迹;其三,地方党政机关承诺积极给予工人支持,对工地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方面作出保证。而后,工地领导致答谢词,对地方党政机关的慰问表示感谢,并号召工人兢兢业业,以积极抢建鹰厦铁路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慰问团。这时工人往往会献上自己的决心书或保证书,甚至是血书,来响应台上领导的号召。如在光泽县召开的一次慰问大会上,当场就有17个单位和773人向慰问团献出自己的保证书或决心书,纷纷表示“不修好铁路绝不回家”。再次,慰问团代表与工地领导互相献锦旗,上面写的多是鼓励、感谢的话语,如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梁灵光在献给铁道兵的锦旗上写着“你们为巩固国防、支援解放台湾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福建人民衷心地感激你们”。最后,由慰问团带来的剧团为工人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剧目多样,包括京剧《猎虎记》《穆桂英》《宝莲灯》、闽剧《碧血花》《花亭会》、木偶戏《蒋贼的末日》《白蛇传》以及杂技、魔术、歌舞、电影等。为显示团结友好,工人也会演出节目,与慰问团进行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