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与演化

作者: 欧阳湘 朱华强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只是邓小平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不固定,一方面继续使用“四个现代化”表述,另一方面还用“小康”来说明“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从《人民日报》刊文看,“中国式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得以落地与彰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有内在联系和共性,但意涵有别且各具时代特色。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4)06-0066-12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探索史上的标志性成果。对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及其贡献,学界在当时就有不少研究,后来也持续关注,但是存在把“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混同的情况,并且对当时各方的反响缺乏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梳理邓小平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情况,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时各方对“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所作的宣传阐释及其贯彻落实,并将其与“中国式现代化”作概念上的辨析,以期深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一、对邓小平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相关概念的文本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重申“四个现代化”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推动了当时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但对其使用这一概念的情况必须作具体分析。

(一)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述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率领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表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月2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称:“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强调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中心地位,指出“什么是我国今天最重要的新情况,最重要的新问题呢?当然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或者像我在前面说的,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此后,邓小平继续在不同场合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述。1980年1月1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会上表示:中国在80年代里要做好四件事,其中第三件事就是“我们要搞中国式的现代化”。5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卡拉汉时表示:“我们提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6月19日,邓小平在会见西萨摩亚总理图普奥拉·埃菲时表示:“我们定了一个新目标——在本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1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时表示:“中国式的现代化,不能同西方比”。1982年4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比绍国家元首维埃拉时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的现代化。”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表示:“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是笔者目前所见邓小平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述的最晚记录。

(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仍使用“四个现代化”表述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思想渊源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构想。对此,邓小平表示:“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出来的。”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终表述。“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中共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邓小平在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仍广泛使用“四个现代化”表述,甚至常将其结合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4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时表示:“我们要搞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6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社论撰写人访华团时表示:“我们讲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表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精力从事现代化建设,“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1年4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表示: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以来,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奔向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四个现代化”这一带有普遍性目标前加上了“中国式”之定语,表明其对现代化理论认识的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正式的官方文件并未采用。1979年6月,《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的最高利益,是全国人民和全国青年的不可动摇的意志,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发展和保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而奋斗。”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共对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也逐渐深化,不再局限于“四个现代化”。据笔者所见,《政府工作报告》最晚提到“四个现代化”的是1989年,其中表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关系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而邓小平使用“四个现代化”表述最晚到1990年。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时表示:中国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5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时表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对中国经济影响也不大,基本未妨碍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政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重要讲话时,已不再使用“四个现代化”的表述,而是直接使用“现代化”,如“不搞改革开放,现代化不知要等到哪一年才实现”、“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等。

(三)以“小康”来表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

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源于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刻体悟,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最早提出“小康”概念: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同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新加坡政府代表团时表示:“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虽然是‘小康之家’,肯定日子比较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提出:“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1980年10月15日,邓小平又表示,在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1988年8月2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竹下登时表示:“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小康社会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的关于“现代化”的话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醒目路标。

后来,邓小平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初期目标。邓小平1982年会见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时表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1983年5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奥尔登·温希普·克劳森一行时表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建成小康社会,这有益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表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团时表示:中国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目标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作出的正确战略判断。1983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前往江苏考察。“苏州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启发了邓小平同志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来描述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他经江苏到浙江,再到上海,看到沿途各地发展情况很好。当时,苏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800美元,正好是邓小平设定“小康”目标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

与“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不同,“小康”概念自提出后,很快就被官方正式文件所采用。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报告重申,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明确将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并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总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对于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只是他并未对“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同时兼用“四个现代化”,乃至将两者综合表述成“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后又提出了被广泛采用的“小康”概念。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提出后的反响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中央到地方有许多领导干部发声支持,各地区各部门纷纷掀起学习贯彻热潮。《人民日报》曾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刊登了大量理论阐释文章。下文主要利用这些资料展开论述,以期透视当时的思想政治环境。

(一)获得了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认同与支持

1979年3月30日,受中共中央委托,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在讲话中,邓小平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讲话发表后,《人民日报》刊文表示:“党中央提出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搞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央去年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题目,是一个关系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走什么样道路的大问题”。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获得了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认同,“党中央的很多同志,华国锋同志、李先念同志,都强调了这个问题”。“李先念完全赞同”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关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1979年 4月5日,李先念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表示:“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1983年7月16日,李先念在会见瓦努阿图共和国总理兼司法和外交部部长利尼一行时表示:通过总结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中国逐渐探索到一条“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