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在卫生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 牛桂晓【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证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中国共产党在卫生系统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对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通过这些做法,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卫生系统的领导,培养了一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队伍,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体系保证,也为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K26;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1-0057-10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医疗卫生人员的特殊地位、伤病员的特殊影响力以及战争的实际需要,医疗卫生工作与中共领导的军事、政治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其“生命线”和“灵魂”的作用,在卫生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对此多有涉及,但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中央苏区时期,包括面向医院、医学生、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反腐败斗争等问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系统面临的战争环境更为残酷,医疗卫生工作更加艰巨,医疗卫生队伍的来源更加复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在卫生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中共领导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抗战的需要,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相关资料,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抗日战争的胜负“决于敌我力量之对比”,而医疗卫生事业对于自身力量的消长至关重要。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为满足抗战的需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正卫生系统工作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战争走向胜利的客观要求。抗战时期,中共的中心工作是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反抗外来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卫生工作已经脱离了单纯治疗的技术范围,而是和军事、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为军事、政治任务服务。1937年,毛泽东在参加延安大扫除活动时指出:“注意卫生,健康身体,就是增加国防力量!”1939年1月,毛泽东在延安卫生干部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发扬民族革命中卫生工作的精神》的讲话,再次阐明了卫生工作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时中共中央分管科教文卫工作的李富春在为《解放日报》的《卫生》专刊撰写的发刊词中指出:“今天,在延安,在全中国讲求卫生,发展卫生运动,使新中国的新人活泼泼地精神焕发,心身喜悦,坚强抗战必胜信心,有着严重的政治意义。”1943年5月,中央军委更是明确指出卫生部门的基本任务“在于保障部队之健康与伤病员的收容治疗并迅速治愈归队,保持与增进战斗情绪,成为参谋业务中重要一门”。
当时的医疗卫生工作远不能满足抗战的需要,尤其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后,日军的“扫荡”和部队的分散活动更是加剧了卫生力量不足的状况,加大了卫生保障的难度。如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时,“无日不在战斗中”,由于没有后方医院和充足的医药保障,加之饮食不足、营养不良,受伤士兵往往“辗转床笫,痛苦呻吟”。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疾病与死亡威胁着广大群众,某些地区的婴孩死亡率高达60%,医疗卫生人员和医药十分缺乏,“全边区仅有中医好坏千余人,兽医五十余人,在机关部队的西医二百余人,中药铺及保健药社四百余个”。在全民族抗战的号召下,虽然一批医疗卫生专家来到根据地加入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使本军卫生工作较内战时期有所改进”,但仍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卫生工作仍处在不健全的状态中”。
其次,是继承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现实诉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规定了建设人民军队卫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定了卫生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抗战爆发后,医疗卫生系统既要充实前方部队,组织有力的前线急救工作,又要组织和健全灵活的后方医院,使之适应战斗需要,这对在卫生系统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后方医院在战争进行的时候经常需要转移、疏散或隐蔽,远离上级军政和卫勤领导机关,指挥联系不便,要依靠所在地的党、政、军机关的直接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尤其要依靠医院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及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保障伤病员的安全和治疗”。
因此,毛泽东强调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包括医生在内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使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陈毅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尤其要培养医务人员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认为“那种无医无药的勉力救护精神,火线上与全体官兵并肩奋斗的精神,对伤病员的革命友爱、尽心抚慰调治的精神,独立收留落伍伤员利用民家边地保护伤员不畏强敌的精神,是革命精神的最高表现,这种精神是与一般人道主义的医学有革命非革命本质上的区别的,必须将这种革命精神与新的医学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卫生工作”。为此,在卫生系统需要经常结合斗争形势,进行政治宣传鼓动工作,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需要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发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精神;需要进行反对各种不良倾向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巩固部队,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再次,是亟待改正缺点、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卫生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事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1943年,冀鲁豫军区指出某些医院因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保证不够,导致轻伤病员长时间不过组织生活,支部负责人不知道有多少党员,也不进行政治宣传和解释工作,“影响到伤病员的政治情绪”;某些医院出现贪污、浪费、堕落腐化现象,“最严重的是一个所全部干部犯错误;个别的政工人员不负责任,打人、关休养员的禁闭,加入贪污集团,大吃大喝,一次竟超90元之多”。同时,由于卫生部门组织领导的不健全,导致有些干部思想上存在着自由主义和脱离群众的观点。1944年11月,罗荣桓在山东卫生会议上指出,自由主义主要表现在行政、医务与党务工作的互相脱节与分离,“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造成了工作上的分歧,失掉了统一团结的方向”。李富春指出某些卫生干部中存在错误的“分工观点”,认为自己是专门为军队服务的医生,与群众没有关系,“不能把两脚站在为人民大众的立场”,对群众卫生工作不感兴趣。
此外,部分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卫生干部对思想政治学习消极懈怠的状态急需改变。1942年陕甘宁边区卫生处进行整风学习,前期参加中级组学习的22人中只有10人遵守四小时学习制,其他人则借口忙于工作或身体原因而自由学习,或以英文、数学代替文件;后期的学习更加零乱松懈,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干部和下属形成对立,甚至有些干部为避免批评,主张少联系,空气愈趋沉闷。有些干部学习《论共产党员修养》时,“虽都有反省,但都是空泛的,领导者也未参加讨论,思想检讨时除一人较认真外,其他人则说些应付场面的话,甚至有的同志被压迫接受,批评后工作消极”。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实由卫生部门政治工作建设缺乏得力的领导核心,对卫生部门工作的注意也很不够”。
因此,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形象,根除卫生系统存在的腐败现象和改变思想落后的局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支援全国抗战,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整个卫生系统中广泛开展起来。
二、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全面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始终,起到了引领和保障的作用。从卫生系统工作制度的完善到医学院校的规范管理,从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人员到伤病员战斗情绪的迅速恢复,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一)建立比较完善的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重组,各边区按军委系统、边区政府系统对卫生机构进行集中分管,并成立相关的政治机构,设立政治干部,不断完善卫生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如八路军冀南军区卫生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党组织,每个院所设置1个支部,分散在五六个村,每村有党的小组,组长、支委齐全;全院所有轻重休养员中的党员编入组织,过支部生活;党的生活一般都做到了每周汇报2~3次。冀中军区卫生教导队在上级政治部门领导下,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每队都有支部,设有政治指导员兼支部书记;根据党员多少,区队或班设有党小组,班有政治战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总队设大队,大队设分队,区队设小队。
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医院也设立了政治机构。如新四军卫生部后方医院设有政治处,设主任1人和干事若干人;全院有500张床位,分5个所,每所设所长、副所长及政治指导员各1人,其中政治指导员“秉承政治处之旨意,负责领导全所伤病员及工作人员之政治工作,指导政治生活,保证伤病员安心养病及医务工作之完成”。在延安中央医院,党的组织直属中央机关总支,下面按行政、医疗护理和总务分别建立党支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医院设有专职的教导员,总务处和护士训练班则设有指导员。
各级医学院校也在组织上建立政治机关,设立专职的政治委员,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其中,规模较大的学校,如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均设立政治部(处),学员按期编为学生大队,除设有专职正、副队长外,还配有专职政治协理员或教导员;每期学生有期长,建有党支部或党小组;班有班长、副班长,负责行政、学习和思想工作,班下设组。规模较小的学校,如新四军的华中卫生学校设政治主任和教导员,“负责全校政治工作,指导学员之政治生活,保证教育与行政工作完成”。
同时,卫生系统逐步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内容。1942年1月,八路军总卫生部召开医院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扬白求恩的工作精神,一切为了休养员,团结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地解决物质困难,遵守各种法令,杜绝贪污浪费,为八路军医疗机构的思政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1943年6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提出卫生部门开展政治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从政治工作上提高医务技术,形成尊重技术、学习技术的氛围,政工干部实际参加并强制学习医务;提高工作责任心,重视人命,强调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一切为了休养员”的工作原则;从政治上提高工作的纪律性,是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责任心的必要条件;从整风运动中加强团结、实事求是,反对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发扬自我批评的精神。此外,党组织对于技术学习与政治学习的关系也明确作出规定,认为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认识和政治热忱,能够发挥及使用技术来配合政治任务的完成;但不是要求技术人员在政治的学习上成为政治家,应把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上,把三分之一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上。1943年,中共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医务干部的学习应以专门知识为主、政治学习为副,“政治学习应当是自愿的,强迫政治教育是有害的。高级干部可学习辩证法,特别是自然辩证法”。
(二)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医疗卫生人员是救死扶伤、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卫生方针和政策的主要力量。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做好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们的“政治情绪”,使他们更加认真负责地投入医疗救护工作中。
首先,强化对卫生干部队伍的教育。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卫生运动的开展和医药工作的加强,有赖于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与首长负责,因此,干部思想的打通就是这一工作的决定关键”。为此,中共中央军委要求对包括卫生干部在内的所有在职干部“都须给以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时事教育和党的政策教育,如督促所属干部看报、对所属干部讲解时事问题、召集干部作时事报告、学习中央对时局宣言和中央关于增强党性决定等文件,从而使干部“除精通其专门业务局部情况与局部政策之外,还能通晓一般情况与一般政策,扩大干部的眼界,避免偏畸狭隘不懂大局的弊病”。如陕甘宁边区医院为提高在职干部的工作水平,制定了政治和业务学习计划,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和周六上午进行政治学习,周一晚上进行政治讨论,周一下午和周五下午进行生产劳动,其余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其中,排级干部参加甲组上政治课,护士长参加政治医务课;乙组政治、算术课同事务人员合上。
整风运动也是开展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1944年,新四军卫生系统营以上干部和部分连级干部,分期分批到党校或整风队集中学习,连、排干部则坚持一面工作、一面整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全师医工大会上作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报告,被其他师卫生部印成单行本,作为医务人员整风学习材料。同年,罗荣桓在山东卫生会议上也强调卫生干部要加紧整风学习,要求卫生干部要“有很大的勇气,来自我批评,反省自己的一切,改造自己的思想”;卫生部门的党政工作“亦必须改变一般化的方式,使自己工作与领导整风学习适合于一般干部的实际生活,不要无的放矢的讲空话,这样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效”。